两会聚焦  >  正文

“数字化”校园到底长啥样?代表委员提出这些要求……

2022-03-11 21:16:49 来源: 未来网

  未来网北京3月11日电(中国少年报·未来网 记者 张冰清)一间教室、一根网线、一台多媒体一体机、一个摄像头再加上5G基站……可以做什么?

  对于海南三沙市的永兴学校这所位于我国最南端的学校来说,数字化校园建设给祖国最南端的学校带来了远程教育、数字资源、网上“晒课”,学生可以和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的学生一起上课,共享教育资源。

  刚刚在北京闭幕的全国两会,承载着14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我国有2.9亿在校学生,要坚持把教育这个关乎千家万户和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办好”。

  随着5G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新时期如何办好各级各类教育,如何使之服务于国家建设与社会进步,如何在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代表委员就此展开热烈讨论,而数字化校园、信息化2.0建设成为了代表委员们共同的聚焦点。

  学生在体验在线学习。未来网记者 张冰清 摄

  “双减”走向纵深,数字化校园带来助力

  “随着‘双减’政策走向深水区,如何助力其落地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在接受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化”校园带来新改变,助力“双减”政策落地,自己早在2019年两会,就提交了“关于加强与改进教育信息化,更好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提案”。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信息化、校园数字化,特别是基础教育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信息化手段成为解决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师资短缺、水平不高的问题的重要抓手之一,并取得非常显著的进展,值得充分肯定。”汪小帆告诉记者,要加强和改进教育信息化、校园数字化工作的宣传、指导和效果评估,并注重统筹协同推进等。

  数字化正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改变人类社会,基础教育同样面临深刻变革。

  《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到,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数字资源供给模式,丰富数字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深化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应用,发挥国家电视空中课堂频道作用,探索大中小学智慧教室和智慧课堂建设,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方式。

  “今天,教育的根本出路就在改革,而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育信息化。”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史家教育集团党委书记、集团总校长,革新里小学校长王欢说。

  2022年3月1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宣布,“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改版升级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已经上线试运行,3月底正式上线运行。

  升级后的平台进一步丰富了原有的专题教育和课程教学资源,并新增了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教改实践经验等资源。

  目前平台现有资源21334条,外部链接60个专业网站共享有关资源,将成为助推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和有力支撑。

  近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辅导报告会上指出,要牢牢把握“方法重于技术、组织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的工作理念,按照“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示范引领、安全运行”的工作要求和思路一体化推进建设与应用。

  “‘双减’政策的初衷是帮助师生减负,同时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回归主阵地。”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智能技术已经深刻影响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特别是“双减”政策下,课堂提质是学校教育发展大趋势。

  如何提升教与学的效率?刘庆峰认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在构建智慧课堂中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了更多可能。利用感知技术采集教学数据,利用认知技术理解数据,实现从课前、课中、课后的全场景闭环,最终通过知识图谱和学习路径规划技术,为每个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

  学生在校时间增加了,教学工作内容增加了,学校管理责任也增加了。刘庆峰认为,“双减”政策带来的挑战最终聚焦在了“课后服务”上。

  数字化课堂教学。 未来网记者 李盈盈 摄

  “数字化”校园到底长啥样?

  “我们学校与西藏的学校搭建起远程支教平台已经快四年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联合学校总校校长李有毅接受中国少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今后的校园建设利用好数字化技术,把办公、教学、家校等系统进行全面融合覆盖,让学校教学和数字化技术紧密地衔接起来。”

  “去年9月,我参加了全国政协‘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专题调研,调研深化了我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认识,指导我们更好把握五育融合。”李有毅介绍,一年来,校园内建起了“太空农场”,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参加劳动实践;打造“科技创新”“艺术设计”“健体育心”等全新的综合实践课程体系。

  如今,在课后服务时间,学校将教师资源打通,由初高中具有专业优势的体育老师、音乐老师到小学带团、带队,增强学生体质,提高美育素养。

  “双减”背景下,学生“五育并举”与课后服务的有机融合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师资不足,社会资源是可以补充,但社会资源质量良莠不齐、管理不善,所以建设一个平台就非常重要。”刘庆峰坦言,这个平台首先承担的是管理功能,对课程进行管理,筛选、开放更多优质课程让家长和学生自主选择,走班排课,实现个性化发展;对需求和供给进行管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对成效进行管理,过程性评价其效果,记录数据,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科学数据。智能技术支持下实现的智能化管理,也为“双减”特别是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基础。

  “拿上海大学举例,目前有45类信息化系统,包含700多个业务流程,每天日常产生的数据量大概为100T,相当于每天在学校新建一座图书馆。”汪小帆在调研中发现,以往由于缺乏系统治理,多个统计部门、多种统计口径、多个业务平台、多种数据接口等带来一系列问题。

  “对此,上海大学进行了整合和升级,以‘数据打通,一网通办’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抓手,通过构建统一数据平台,打通数据孤岛,显著提升师生获得感。”

  汪小帆解释道,几年前新进教师办理报到手续需要跑多个部门,现在通过云报到即可快速实现涉及12个部门16个事项的线上办理。

  王欢表示,所谓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指能够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教与学方式的教学环境。实现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型教与学,再加上正确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和相关教学资源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最终目标。

作者: 张冰清 编辑: 高富灿

奋斗者笔记

11-15 11:41

中国少年说

10-14 17:53

新书打榜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