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未来健康|起底生长激素百亿市场,“增高针”究竟水有多深?

2022-05-13 11:41:42 来源: 未来网

  未来网北京5月13日电(见习记者 李斌)“太卷了,成年人忙于身材管理,家长忙于孩子的身高管理。”有家长向未来网记者坦言。

  近日,首都儿科研究所生长发育研究室发布《3-15岁儿童标准身高表》,对照起孩子年龄对应的平均身高,许多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甚至还没到及格线,于是开始了新一轮对孩子的“身高焦虑”。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2017年9月进行了一次范围覆盖全国近万名儿童的调研,发布《中国儿童身高管理现状调研报告》。结果显示,超过5成的中国儿童难以达到遗传身高,近8成儿童的未来身高达不到父母预期。

  于是增高针市场迅速扩大,在这个市场中,商家举着“定制身高不是梦”的牌子,带领家长为孩子打针以此助力孩子身高。靠吞食家长对孩子身高焦虑而成长起来的百亿“增高针”市场,究竟水有多深?又有多少企业在向家长“割韭菜”?

  01|父母的身高焦虑

  “身高是一个人的门面,影响伴随一生,若是不达标,孩子日后的学业、事业选择都会受到许多限制,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位年轻妈妈对未来网记者感叹道。

  在百度搜索框输入“孩子长不高”,检索结果高达千万,联想词条多为“孩子不长个怎么办”、“小孩子长个子慢怎么办”、“儿童身高体重对照表”,甚至有词条显示为“生长激素多少钱一针”,可见家长对孩子身高的焦虑。

  不少家长开始求助“增高针”,即生长激素,是一种人体脑垂体前叶分泌的肽类激素,能促进骨骼、内脏和全身生长。

  小林(化名)是一位9岁孩子的妈妈,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9周岁零三个月的时候身高还是128厘米,虽然身高处于正常范围,但因我和丈夫个子都不高,认为身高是男孩子的门面,所以格外关注孩子的身高,也会定期去医院检查,目前儿子骨龄8岁,生长因子也处于正常水平。”

  但是医院给出的诊断是遗传性矮小症,预估儿子成年身高165厘米,小林坐不住了,经过和医生的多次沟通,并在网上做了许多功课后,还是决定借助外力,趁骨头还没有完全闭合,给儿子打一段时间生长激素试试。

  小林向记者介绍,当时的坚持给孩子打针的决定没错,坚持早睡、每天喝牛奶、跳绳运动加上打针,儿子第一个月就长高了2厘米,虽然医生说第一个月会增高速度比较快,之后会放缓,但还是非常开心的。

  小林是幸运的,对增高针趋之若鹜的家长中,很多都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这其中就包括杭州的一位家长,根据媒体报道,其花费48万元,孩子却仅仅长高1厘米,由于事件的持续发酵,生长激素还因此被新华社点名。

  根据媒体报道,新华社发布文章《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危险!》当晚,主营生长激素的长春高新(000661.SZ)股吧就炸了锅,次日,包括长春高新、安科生物(300009.SZ)在内的生长激素相关标的就被投资者用脚投票,其中长春高新竞价就遭到了资金的抛售、跌停板上封单近3万手。

  增高针陷入舆论风波,除了在资本市场掀起一场风波外,其背后巨大的生长激素市场也随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02|百亿生长激素市场

  家长对孩子身高的焦虑,滋生了规模接近百亿的增高针市场。

  由人民日报社主办,怀化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承办的“中国儿童生长教育健康传播行动”数据显示,我国儿童矮小症发病率为3%,所有矮小人口中,4-15岁的需要治疗的患儿约有700万。目前,每年真正接受合理治疗的患者不到3万名。商家盯上了这块大蛋糕,于是市场上充斥了号称“花费10万元,长高5厘米”等各类定制身高的增高针。

  数据显示,我国生长激素行业市场规模从2012年的9.1亿元增至2019年的58.89亿元,增幅高达547%。国际知名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预计,2018-2030年中国生长激素年复合增长率可达15.7%,2030年市场规模将超220亿元。

  追根溯源,谈生产激素要讲回1985年,美国FDA批准生物制药公司基因泰克的重组人生长激素上市。正是这次获批,让人类看到了身高增长的希望。生长激素像一阵颇具传奇色彩的狂风从美国吹往世界各地。

  直到1998年,长春高新子公司金赛药业上市第一支重组人生长激素粉针剂,终结了国外药企瓜分国内市场的局面,采用经销的方式迅速打开市场,一番野蛮生长后,几乎将国外药企挤了出去,带领中国企业占据国内95%的市场份额,长春高新也坐实了国内生长激素第一股的宝座。

  (数据来源:长春高新年报 制图:未来网)

  根据公司年报,长春高新2019年、2020年及2021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3.74亿元、85.77亿元及107.47亿元,对应年份营收同比增长37.19%、16.31%、25.30%,对应地,同期利润分别为28.20亿元、39.13亿元及46.17亿元。

  长春高新2021年年报显示,从事基因工程生物药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的子公司金赛药业,主要产品为注射用重组人生长激素(粉针剂)、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水针剂)、聚乙二醇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长效水针剂)等人生长激素系列产品及辅助生殖、妇女健康、医疗器械、儿童营养品、创面愈合等领域产品,贡献收入为81.98亿,占总营收比为76.28%,是公司收入的中坚力量。

  另外,根据官网信息,为了巩固在生长激素领域的地位,长春高新还投资1500万美元参与新型生物口服制剂(口服生长激素等)项目合作开发。

  高额利润的吸引下,不少制药企业逐步布局生长激素业务。

  2021年1月,科兴制药(688136.SH)就宣布将建设2000万支生长激素生产线,致力提升公司生长激素产能200%。2021年11月,制药大企济川药业(600566.SH)也因发布出资20亿元与天境生物(IMAB.NASDAQ)合作生产激素项目的公告而引起不小的热议。

  3月15日,亿帆医药(002019.SZ)发布新闻稿称,其研发的长效重组人生长激素F-899已收到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签发的《药品临床试验批件》,有望成为一种更安全便捷有效的生长激素缺乏症替代疗法。

  除此以外,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华润三九(000999.SZ)、福安药业(300194.SZ)、通化东宝(300867.SH)、仁和药业(000650.SZ)等多家制药企业都有生长激素产品处于临床试验或研发阶段。

  03|增高针到底该不该打?

  既然市场上已经有如此成熟且足量的生长激素供应,是否身高达不到理想状态的人都可以求助增高针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生长激素需要对症。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副主任医师李豫川表示,“增高针”在临床上并没有神奇的效果。孩子身材矮小可能由很多原因导致,要找到根本,对症下药才有好的治疗效果。

  除此以外,注射生长激素需要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包括血糖、甲状腺功能、IF-I及垂体MRI、骨龄、胰岛素生长因子等等。

  以上项目检查后,根据正规医院医生建议,结合孩子的身高体重情况详细制定注射计划,包括注射量与注射周期等,另外,还要根据骨龄情况定是否需要注射抑制剂,以达到抑制性腺发育的作用,防止因注射生长激素引起孩子早熟的问题。

  除此以外,生长激素的使用还需定期监控。部分患儿注射生长激素后,会出现疲劳、乏力、虚胖等症状,部分面临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问题,甚至在注射生长激素后会发生糖尿病,让不少家长望而却步。

  值得注意的是,注射生长激素还应认准正规医疗机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傅君芬认为,“身高问题背后交织着复杂的医学问题和社会问题,生长激素的使用应当慎之又慎,目前医美机构各方面都达不到要求。”

  早期生长激素在国内兴起,龙头企业采用经销商的方式争夺市场,具体为生产厂商业下发药品,经过医药代表抵达患者,导致许多医药代表为了完成销售业绩夸大药品效用,为孩子身高焦急的家长将增高针视为“神药”,幸运的患儿身高得到了助力,也有不少孩子轻则收效甚微,重则导致不可逆的并发症。所以才有了增高针屡屡翻车,被新华社等媒体点名,提醒消费者提防营销陷阱。

  对于孩子身高,家长还应理性对待,切不可揠苗助长。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曾公开表示:“如果他的骨骺已经闭合了,给他开生长激素,这就等于前面有一堵墙,还在拼命地踩油门,这不是车毁人亡吗?”

  最后,希望家长认识到,增高针不是灵丹妙药,体检中生长激素水平正常的矮小症患儿大可不必为了打针而打针。

作者: 李斌 编辑: 瞿凯侠

新书打榜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