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两会“童”音】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科教兴国战略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密不可分

2024-03-07 15:24:12 来源: 未来网

  未来网北京3月7日电(记者 张冰清)“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科教兴国战略。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黄守宏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考虑到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考虑到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考虑,所以在报告中增加了科教兴国的内容。

  会场内外,代表委员们备受鼓舞、信心满怀、干劲十足。努力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凝心聚力履职尽责、画出最大“同心圆”的同时,也心系教育事业的方方面面。不少代表委员表示,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意义提升到新高度,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了更加深刻的洞察和更精准地把握,赋予了科教兴国战略新的时代内涵。

  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意义提升至新高度

  “培养创新人才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因此,教育领域高度关注创新人才培养,也在积极探索。”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教育集团总校长、党委书记刘希娅接受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教事业的重视,深刻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洞察和更加精准的把握,赋予了科教兴国战略新的时代内涵。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教育集团总校长、党委书记刘希娅。未来网记者 张冰清 摄

  要准确把握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刻内涵,回溯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拔尖创新人才靠教育培养,科技进步靠人才推动,教育变革靠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支持,教育、科技、人才之间形成严密的逻辑闭环。”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向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表示,教育、科技、人才的战略意义已经提升至新高度。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未来网记者 张冰清 摄

  20多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不断丰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要义。

  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将科教兴国作为一条重要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随后,党的十五大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继续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科教兴国战略确定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详细论述了科教兴国战略,并赋予其新的内涵。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党委委员史浩飞在重庆代表团5日下午举行的首场媒体开放活动中,对中国少年报·未来网记者举例说明了围绕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核心。

  “就像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生产力,特征是由颠覆性的技术,应用到具体的产业和产业链上,最终转化成生产力。”史浩飞说,科技创新也是一样,核心是人才。教育就是培养我们未来的人才,像一颗种子一样未来会长成一棵大树。因此,党中央把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体化的系统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战略支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国家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下一步要把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作为长期的战略性工作,努力为青年人加快成长、发挥作用创造良好条件,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

  “科技强国需要科技创新,归根结底是要紧抓人才培养战略。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也是科研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云南大学教授徐星接受未来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拔尖人才核心还是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提高科学素质,改变科学文化,培养未来科技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云南大学教授徐星。未来网记者 张冰清摄

  徐星表示:“小学科学教育是我国科技人才培养的基础,尤其在当下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下,做好小学科学教育,对于我们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以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党和国家给予小学科学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视,在教育部等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小学自然科学课程设置正在完善,科学教材的质量日益提高,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在日益加强,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已经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体系,小学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呈现出一个蓬勃发展的态势。

  多年的一线工作让刘希娅认识到,需要特别谨慎对待教育中的一些做法:把创新人才狭隘地等同于“智力超常”“成绩优异”的学生,把高分掐尖、学科竞赛视为创新人才选拔,把单独编班超前超纲学习作为创新人才培养主要方式,把升入多少名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指标。

  “这样的认识误区和实践误区,不但不能培养创新人才,还会伤害孩子健康成长,破坏教育生态。”因此,刘希娅在今年提交的《关于完善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议》中呼吁:在基础教育阶段,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教育生态,要面向人人培养创新潜质,通过课程改革优化校园生活流程和学习方式,真正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批判质疑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专注度等。

  赵皖平表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竞争。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之一。”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教育系统的关注,更需要党委政府、社会、家庭凝聚共识、协同发力。国家要进行顶层设计,在培养模式、招生机制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要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协同合作。“此外,尤其应该把品德修养作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素养来培养,德才兼备,德在才先。”赵皖平说。

作者: 张冰清 编辑: 瞿凯侠

奋斗者笔记

11-15 11:41

中国少年说

10-14 17:53

新书打榜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