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北京2月28日电(记者 谢青)直播拆卡、高价集齐稀有卡,随着卡牌盲盒的兴起,一股“集卡热潮”在未成年人群体中盛行开来。然而,在部分动漫形象的掩盖下,部分卡牌生产商和销售商利用“童心”采取诱导性销售策略,甚至一些不法分子设置“免费送卡”的诈骗陷阱,促使未成年人对集卡产生过度痴迷,不惜花费巨额资金购买玩具卡牌。
“去年,我发现10岁的小女儿将大量零花钱用于购买某卡牌,甚至为此感到‘骄傲’。”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党委副书记钟铮在2025年全国两会前夕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提到,看到女儿对玩具卡牌的痴迷,让她意识到,卡牌盲盒已不仅是儿童游戏,更演变为一种成瘾性消费。
经过对未成年人“集卡成瘾”问题的多方走访调研,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钟铮拟提出《关于整治卡牌盲盒乱象,防止未成年人“集卡成瘾”的建议》。她建议进一步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立法层面对盲盒类产品的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加强监管执法等。
调研:现象触发关注,高利润驱动下的行业乱象
基于家庭观察,过去的一年时间里,钟铮访谈了20余个家庭,发现此类现象普遍存在:即未成年人因追逐稀有卡牌投入高额资金,部分孩子甚至形成攀比心理,影响学习与价值观。她指出,“卡牌产业链背后是利益驱动,生产企业利用低概率隐藏款、高溢价设计,诱导未成年人‘赌博式’消费。”
作为财务专业人员,钟铮在财务管理领域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从业经验,这也让她养成了从“数字”角度看问题的习惯。她指出,卡牌盲盒的定价普遍远高于产品价值,其利益空间非常之大,从而吸引了大量企业涌入,都希望在这个丰厚的价值链中获得一部分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2023年发布的《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中明确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销售盲盒。而对于8周岁及以上的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时必须依法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
然而,当前部分商家规避年龄限制的“销售漏洞”,变相向未成年人销售高投机性卡牌盲盒。钟铮指出,生产企业利用卡牌设计中的成瘾机制,如低概率隐藏款、及时变现机制等,让未成年人难以自控,需要设计有效的“年龄验证”与“购买限制”机制。
建议:立法约束与机制完善,三方协同干预
商家未严格执行身份核验,未成年人可通过现金、他人代购规避限制,甚至稀有卡牌在二手平台被炒至上千元,进一步刺激了消费者投机心理……
“从生产企业来说,它利用了卡牌的设计机制,里面有一种成瘾机制,比如说低概率的隐藏款。”钟铮特别提到,此外商家提出卡牌及时变现的机制,也导致未成年人薄弱的自控力难以自持,从而产生上瘾。
为此,她建议,生产企业公开设计机制,降低卡牌稀缺性和流通价值,减少未成年人投机心态。同时钟铮提到,犯错成本相对都很低,就得不到大家的重视,需要将盲盒指引性文件升级为法律文件,加强监管,特别是学校周边销售商监管。
针对卡牌盲盒销售的“年龄销售漏洞”,钟铮建议销售渠道要严格执行年龄限制,对八岁以下未成年人禁售,八岁以上需家长陪同,并设置提示性语言,如在卡牌包装显著位置标注“可能诱导非理性消费”等提示语。
此外,钟铮特别强调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协同干预,加强正确引导,建议家长帮助孩子认识卡牌消费的潜在风险,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让卡牌回归游戏本质。
11-15 11:41
11-15 11:41
10-14 17:53
04-29 13:45
02-27 16:16
04-24 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