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北京3月19日电(记者 王军伟)今日,黑猫大数据中心联合黑猫投诉平台发布2月数据说(以下简称《黑猫投诉2月数据说》),显示游戏领域投诉量单月突破1.5万件,其中未成年人充值问题占比高达60.42%,暴露出防沉迷体系仍存漏洞,未成年人防沉迷问题依旧不容忽视。在刚结束不久的2025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结合呼吁通过技术手段升级与法律规范细化,构建更加严密的未成年人保护网。
单月游戏投诉量超1.5万件/图据黑猫投诉
游戏投诉激增,寒假成防沉迷“压力测试场”
《黑猫投诉2月数据说》数据显示,2025年寒假后半段,游戏投诉量环比增长10.64%,未成年人“绕过监管充值”成为高频词。典型案例包括230余名玩家集体投诉某游戏平台奖池概率过低事件,折射出游戏内诱导消费与支付验证缺位的双重风险。
未成年充值问题占比超六成/图据黑猫投诉
《黑猫投诉2月数据说》数据显示,游戏领域的投诉焦点集中在未成年人充值问题,占比高达60.42%,这一现象的背后,一方面在于学生假期居家期间家长疏于对电子设备和支付密码的管理,致使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了游戏内充值消费。另一方面,部分游戏开发企业未严格落实实名认证与充值限额规定。此外,未成年人缺乏合理的消费观念,容易受到游戏内促销活动、虚拟道具吸引力等因素的影响,从而进行不理智的高额充值。
事实上,早在2019年11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未成年人游戏充值金额进行了明确限制。该通知规定,未满8周岁的用户不得进行游戏付费服务;8周岁以上未满16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5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200元人民币;16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用户,单次充值金额不得超过100元人民币,每月充值金额累计不得超过400元人民币。
为进一步防止未成年网络沉迷,2021年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也被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政策”。该政策规定,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网络游戏服务,并要求严格落实网络游戏用户账号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
但在如此严格的防沉迷政策之下,未成年人手机游戏沉迷、大额游戏充值问题,仍时有发生。不仅暴露家庭监护特别是假期监护存在薄弱环节,而且,也反映出游戏公司在落实国家关于未成年防沉迷相关政策时不彻底。
代表建议:游戏分级+人脸识别双重保障筑牢防线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应在现有防沉迷系统基础上叠加技术防护层。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以及全国人大代表,以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白驿镇岫云村党支部书记李君各自提出关于采用指纹、人脸识别、大数据分析等生物识别技术加强对未成年人的身份验证,提高身份验证准确性的建议。
面对严峻的未成年人手机游戏沉迷问题,刘希娅代表建议,明确不同年龄段用户的内容接触权限,加强网络分级治理制度的建设,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李君代表则从监管部门作为切入点,建议加强网络游戏防沉迷执行力,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游戏企业的监督检查,定期对游戏防沉迷系统进行抽查和评估,确保其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针对未成年充值问题,业内人士建议,家长应加强手机、电脑、平板等设备的监管,妥善管理支付密码,避免未成年人在无监管情况下进行游戏消费。同时,游戏企业也应优化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统,加强对未成年人消费行为的管控,如设置消费限额、增加家长同意环节等,以减少类似投诉的发生。此外,学校和社区也应加强对未成年人正确消费观念的教育,引导他们在面对虚拟消费时能够理性决策,避免盲目跟风和过度消费。
11-15 11:41
11-15 11:41
10-14 17:53
02-27 16:16
03-18 10:10
01-15 1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