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2025中关村论坛】 解码AI时代领军型人才画像,培养全局观、前瞻性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2025-03-31 19:23:58 来源: 未来网

未来网北京3月31日电(记者 凌萌)“领军人才是有能力创立和领导国际顶尖AI企业或机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才,才能够让中国在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上抢占到更多的战略先机。”北京中关村学院院长、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刘铁岩表示。

人工智能时代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AI+”时代如何培养未来人才?在近日的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的平行论坛“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发展论坛”上,与会嘉宾聚焦“人工智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产学研创投生态共赢”等话题展开高峰对话,共话未来人工智能领军人才的培养。

据悉,本次论坛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海淀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北京中关村学院、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承办,旨在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促进颠覆性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应用,为我国人工智能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人工智能领军人才发展论坛”现场

“培养人工智能领军型人才刻不容缓”

何为人工智能时代的领军人才?在论坛的主旨演讲环节,刘铁岩以OpenAI联合创始人、前首席科学家伊利亚·苏茨克韦尔(Ilya Sutskever),DeepMind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戴密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等为例,解析了人工智能领军人才的特质与画像。

刘铁岩指出,领军人才是有能力创立和领导国际顶尖AI企业或机构的复合型人才。“领军人才具有一些共性特点,他们并非一个简单的科学家或技术人才,可能既是科学家又是工程师,同时兼具创业者、企业家、投资人、战略家等身份,拥有全局观、前瞻性视野。”

刘铁岩提出,培养人工智能领军型人才刻不容缓,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在学科融合、课程设置、评价标准、科研组织、项目审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国际交流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如在课程设置方面,当前的课程内容相对陈旧、知识迭代较慢、与实际应用存在脱节;在学科融合方面,专业高度细分,跨学科合作难,转专业、跨专业难;在实践教学方面,缺乏实习机会,对前沿产业场景理解不足,导致价值感不足;在培养体系方面,缺乏对优秀青少年的前瞻性、系统化贯通培养机制等。”刘铁岩表示。

全球咨询公司麦肯锡2023年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将达400万。对此,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邵斌表示,未来的人工智能人才缺口不仅是数量上的缺失,更存在人才结构上的失衡,如跨域复合型AI领军人才较为稀缺。

“如同一场有非常多球员参与的足球赛,如果各方只顾着个人突破,即使每位球员都是巨星,但缺乏配合的球队是无法快速地将球踢进球门的。”邵斌举例称,AI竞赛亦是如此,人工智能核心竞争力的终极密码不再是单点上的惊世突破,而是整个创新生态的能量汇聚融合,产生巨变。

面对当前“技术爆炸”与“颠覆式产业应用匮乏”间严重失衡这一创新悖论,邵斌提出了由人才、技术、数据、资本、生态五要素构成的系统化破解思路。希望通过构建人才跨界旋转门等实践探索,实现人工智能颠覆式产业应用的突破路径。

擘画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发展蓝图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在引领各行各业的变革,从代码生成到医疗诊断,人工智能不断突破想象边界,也深刻影响着教育体系。在人工智能全面渗透和赋能教育的时代,如何擘画人工智能时代人才培养的发展蓝图?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价值的能力,但当人工智能能够高效完成许多原来由人类完成的工作时,我们就必须去思考未来的学生应该学什么?立足于这个处于变革的时代,需要具备怎样的素养及思维模式?”北京中关村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彬表示,这些问题关乎技术,更关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既为教育带来了个性化、资源共享等机遇,也引发更深层次的挑战。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校长陈恒华指出,在基础教育阶段,人工智能正在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以其所在的北京市第二十中学为例:已开展了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智能控制等人工智能知识的普及教育,激发学生的人工智能学习兴趣;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实现人机协同的新型教学模式,如利用AI工具对学生的英语作文进行个性化批阅,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改进等。

“人工智能已对传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带来了挑战。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已和过去明显不同,课堂不再是主要渠道,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同样可以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源。在此背景下,如何设计育人模式和培养机制,也对学校提出了挑战。”陈恒华认为,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学校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多样化、资源丰富的学习场景,以让孩子适应未来的各种挑战。

北京市十一学校人工智能高端课程负责人郑子杰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孩子在系统化地学习到AI、机器人知识后,对人工智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自主地探究能够利用人工智能做什么,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为此,郑子杰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关键在于给孩子们提供足够的、没有任何阻碍的成长空间。

但同时,陈恒华认为,对于学生成长阶段的教育和引导,不能完全依赖于技术。“教育的使命是促进一个人全面、健康地成长,特别是于青少年阶段而言,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发展能力。但老师对于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发展性方面的引导,是技术无法替代的。这也是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注意把握的原则和方向。”

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唐克扬同样认为,启发学生进入人工智能的思维方式,是教育者最后的使命。“现实空间可以看作是一个单调的线性点状、互相断裂的空间。但我们需要启发学生突破点状思维,通过由点及线,最后跨越点状思维和线状思维,进入真正的人工智能的思维方式。”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也孕育了人才培养的沃土。与会嘉宾表示,未来教育需深度融合技术与人文,基础教育应坚守人性土壤,培养技术与价值的双重守护者。

作者: 凌萌 编辑: 未来网新闻侯智

奋斗者笔记

11-15 11:41

中国少年说

10-14 17:53

新春走基层

01-15 14:38

新书打榜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