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以司法之光,护幼苗成长——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未成年人家庭保护典型案例

2025-05-15 20:14:08 来源: 未来网

未来网北京5月15日电(记者 王军伟)5月15日国际家庭日,为进一步发挥司法裁判规范、评价、教育、引领功能,提高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家庭保护的关注和重视,切实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重磅发布六件未成年人家庭保护典型案例,筑牢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坚固防线。

及时明确监护,护航成长之路

未成年人需要监护人的悉心呵护与妥善照料,而确定适格监护人无疑是其茁壮成长的基石保障。在郑某某申请确定监护人案中,王小某自幼被遗弃,郑某某毅然将其捡拾抚养。然而,中考报名前夕,经公安机关多方查找,未能找到王小某的亲生父母及其他近亲属身份信息,报名流程受阻。人民法院迅速响应,在党委统筹下,携手公安机关、民政局、属地政府等多部门联动,全面考量郑某某的家庭状况、抚养意愿与能力以及王小某本人意愿后,依法判定郑某某为监护人,为王小某顺利中考铺平道路。该案例及时依法为未成年人确定监护人,切实解决了未成年人遇到的实际困难,是“六大保护”融合发力、共同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生动体现。

强化监护职责,捍卫合法权益

监护人职责神圣,绝非儿戏。案例二中,丁某擅自挪用儿子丁小某的生活费及受赠款项购置房产,未按离婚协议登记房产归属,而是将案涉房产登记至丁某、汪某名下,载明共同共有。严重损害子女财产权益。法院果断亮剑,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判决丁某、汪某返还83.8万元及利息,精准厘清监护人职责边界,为未成年人的财产筑牢“防护罩”。除为维护未成年人利益外,监护人不得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父母作为监护人时亦应遵守法律规定,否则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该案件对于厘清监护人的职责,明确未成年子女财产的归属及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案例三里,刘某某身为直接抚养子女的父亲,2018年至2019年期间,刘某某多次以到外地出差、与前妻发生矛盾等为借口,故意多次将年仅六七岁、生活不能自理的刘小某弃置在幼儿园、学校、地铁站等场所,经民警、老师等多次训诫、规劝未果,导致刘小某无人照顾,其中多次由民警安排人员代为照料。无视刘小某身心健康,情节极其恶劣。法院依法判处刘某某有期徒刑一年四个月,用刑罚的威慑力向遗弃行为宣战,向全社会传递出明确信号——遗弃未成年子女绝非家庭私事,而是触碰法律底线的犯罪行径,必将遭受法律制裁。

深化延伸工作,化解矛盾纠纷

为妥善解决涉未成年人家庭纠纷,人民法院深耕延伸工作,巧借多元机制助力矛盾消弭。案例四中,佟某诉伍某抚养纠纷一案,法官充分尊重伍小某意愿,委托专业社工机构全面评估佟某监护能力,深入开展家事调查与社会观护,最终判定伍小某由佟某抚养,并同步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量身定制《抚养方案》与《未成年子女抚养承诺书》,全方位赋能监护人提升养育水平,为伍小某中考冲刺保驾护航,以司法温度呵护未成年人走过家庭纷争。

创新执行手段,攻克探望与抚养难题

探望、抚养类案件执行困境频发,成为司法实践难题。案例五中,胡某与杨某因探望方式争执不下,本案人民法院借助社工、心理咨询师等社会力量,通过协助探望的做法,既尊重了未成年人的意愿,又保障了探望权的顺利行使。通过“协助探望-调解-回访”模式,化解了家庭成员间多年来因探望引起的矛盾,对切实化解“探望难”问题有示范性的作用。

案例六则聚焦抚养纠纷执行僵局。胡某与徐某分居后,徐某抢夺藏匿女儿徐小某,抗拒法院判决。执行法官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打出“预罚款+预失信+家庭教育指导”的组合拳,敦促被执行人主动沟通、主动履行;另一方面,审执联动,耐心释法说理,让徐某幡然醒悟,主动移交子女,推动离婚纠纷圆满调解,对类似案件处理具有示范作用。

作者: 王军伟 编辑: 耿玥

奋斗者笔记

11-15 11:41

中国少年说

10-14 17:53

新书打榜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