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北京5月16日电(记者 王军伟)5月15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中国计生协家庭服务部主办的2025年国际家庭日主题宣传活动暨全国托育服务宣传月启动仪式在哈尔滨举办,主题为“普惠托育 科学育儿”。此次活动旨在进一步普及托育政策和科学育儿知识,扩大托育服务影响力,推动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
中国公益研究院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全国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已近10万家,托位约480万个,但托育服务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家附近找不到托位”“价格贵”“服务质量不高”等供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国家卫健委公布数据显示,我国近九成托育机构是民办机构,平均收费价格(不包括餐费)为每孩每月1978元,一线城市在5500元以上,而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月均仅3442元,送托费用对普通家庭是较大负担,反映出“价格贵”的问题。
此外,媒体报道显示,托育行业发展仍在起步阶段,面临专业人才不足、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行业标准不健全等问题,托育服务品质需进一步提升,体现了“服务质量不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托得起”“托得好”,政府积极推动托育服务政策落地,明确提出今年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要达到4.5个,全国新增普惠性托位66万个的目标。
近年来各地纷纷采取行动,通过场地提供、租金减免、税费优惠等措施,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例如,广东在全省发放“惠民托育券”,有3岁以下婴幼儿的家庭可线上领券,抵扣金额最高可达2000元;北京启动普惠(试点)托育机构责任保险项目,免费为机构提供安全运营保险,提高抗风险能力。
不同地区在发展托育服务方面也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模式。哈尔滨市在此次活动中展示了其在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经验,通过整合资源、强化监管,推动托育服务规范化发展。浙江省则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政策引导,形成多元化的托育服务供给格局。
北京市昌平区探索“社区+托育”模式,将托育服务嵌入社区,方便居民就近托育。陕西省汉中市则在“医育结合”方面成效显著,通过医疗机构与托育机构合作,为婴幼儿提供更专业的健康保障。
记者从国家卫健委官网了解到,在2025年国际家庭日主题宣传活动暨全国托育服务宣传月启动仪式上,还同时启动了2025-2027年全国托育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旨在围绕机构管理、规范服务、医育结合等方面,着力提升托育服务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在“医育结合”方面,各地同样有许多实践案例。例如,福州市鼓楼区在安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全省首家国家级优生优育指导中心,协同区妇幼保健院,依托省、市医联体资源,为辖区家庭在婴幼儿养育风险、生长发育等方面提供指导。2024年,该中心通过开展各类讲座、咨询和义诊活动,为一百多户家庭提供健康服务。同时,专门开设儿童神经心理测评特色项目,筛查儿童发育行为问题并给予干预。
广西则创新构建普惠托育服务的“三大体系”,在政策支持体系方面,建立20个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将托育服务纳入绩效考评,安排财政资金奖励,并为备案托育机构购买责任保险,将托育企业纳入贴息政策范围。服务供给体系上,以自治区、市两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龙头,县级公办托育机构为支撑,鼓励社区、用人单位办托及“医育结合”等多元化模式。标准规范体系方面,制定人才培养规划,规范设施设备及保育活动,明确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
11-15 11:41
11-15 11:41
10-14 17:53
04-29 13:45
05-15 11:14
05-15 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