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至26日,四川农业大学“乐至专项”社会实践分队深入资阳市乐至县中天镇中天村,聚焦乐旺滋稻鱼专业合作社创新的“稻虾共养”模式,开展为期三天的深度调研。学子们发挥专业所长,与合作社工作人员、当地村民深入交流,虚心求教,在田间地头感受科技兴农的脉动,传递川农人的务实与温度。
团队成员与合作社工作人员了解情况
稻虾共生:解锁“一水两用”的生态密码
“我们探索的‘稻虾共养’,核心在于构建一个自循环的微型生态系统。”合作社技术负责人向调研团队介绍道。稻虾共生的奥秘在于生态协同:水稻生长过程中自然吸收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养分,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为龙虾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而龙虾的排泄物和残饵又转化为水稻所需的有机肥料,大幅减少了化肥和药物的投入。这种“以稻养水、以虾肥田”的模式,不仅显著降低了养殖成本,更从源头上保障了水质的绿色无污染,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为了最大化经济效益,合作社制定了精细化的错峰销售策略。“我们瞄准不同市场的需求高峰,”负责人举例说,“清明节前,高品质龙虾主要空运至南京、上海及江浙沪等高消费力地区,价格优势明显;节后则主攻川渝本地市场。”电商平台销售额占比超过70%,成为主要的销售渠道,有效拓宽了市场半径,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在饲料选择上,合作社也体现出科学性与经济性的有机结合。针对龙虾杂食性的特点,合作社除了利用稻田中的天然饵料和水稻根系外,还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精准投喂:虾苗期使用合作社自研的专用饲料,提高成活率;成虾期则辅以优质商品饲料。经过三年技术沉淀,该模式日益成熟,养殖规模持续扩大。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合作社积极推进“小田并大田”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已建成约1200亩),引入大型旋耕机、收割机等现代化农机具,大幅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稻鱼合养”田地实况
共富新篇:产业兴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稻虾共养”模式带来的效益是多元且深远的。对于村民而言,最直接的是土地流转金和合作社分红带来的双重增收,户均年增收约5000元。合作社负责人介绍,通过集体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直接创造了超过50个季节性及长期就业岗位,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然而,乡村振兴的长远发展仍面临人才和技术支撑的挑战。“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曾导致技术承接困难、产量波动,”一位村干部坦言,“虽然机械化解决了部分体力劳动问题,但如何进一步‘降本增效’,实现智慧化、精细化运营,仍是关键。”为此,合作社积极拥抱现代化技术:无人机精准播种施肥、智能化水质监测系统、物联网平台的应用,不仅节省了约30%的人工成本,更将生产效率提升了25%以上,使“降本增效”从理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合作社成员每年定期参加县级农业技术培训营,“在失败中总结,在学习中创新”已成为团队共识。
团队成员随合作社人员一同到田间考察调研
川农温度:青春脚步丈量振兴之路
此次“乐至专项”调研,不仅是对中天镇“稻虾共养”模式成功经验的一次系统梳理,更是川农学子将课堂所学与国家战略、时代需求紧密结合的生动实践。队员们深入农家院落、蹲点田间地头,从村民的辛勤劳作到合作社的精心运营,再到基层干部的倾力服务,全方位感知了欠发达地区在党的政策引领下,依靠科技创新和集体力量推动产业振兴、迈向共同富裕的坚定步伐。收集的大量一手资料,为后续的农业技术推广、政策研究和社会实践项目注入了鲜活案例,也为学校服务地方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红色精神的感召下,这场川农青年与乡村沃土的“双向奔赴”,正是新时代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生动缩影。他们用专业知识探寻“新方”,以青春热忱助力“共富”,在广袤田野上,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写下了充满希望的青春注脚。
文/吴中钦 图/杜雨菡 冷佳会
09-25 08:59
09-25 09:00
09-20 15:02
09-24 09:28
09-24 08:39
09-23 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