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田埂、沟渠旁、墙角边,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草木,其实蕴藏着祖辈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宝藏。近日,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实践团队特意携带了《中国乡村常见植物图鉴》,在当地拥有40年行医经验的王村医指导下,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乡土植物调研。65岁的王村医头发已有些花白,但精神矍铄,他是村里的“活字典”,对每一种植物的习性和用途都了如指掌。
“你们看这株艾草,可是个宝。”王村医蹲在田埂边,指着一丛青绿色的植物说,“端午节前割下来晒干,捆成束挂在门口,能驱虫辟邪;夏天点燃了,驱蚊效果比蚊香还好,还没有化学味;用它煮水泡脚,对老年人的关节疼痛、手脚冰凉都有缓解作用。”他又指向不远处的薄荷,摘下一片叶子揉碎了递给秦颖同学:“闻闻,是不是很清凉?这薄荷叶子揉碎了闻一闻能提神醒脑,泡水喝能解暑降温,捣碎了抹在蚊子叮咬的地方,几分钟就不痒了。”
队员们蹲在田埂上,有的用手机拍下植物的叶片、茎秆、花朵细节,有的在笔记本上画简易图谱,标注植物的形态特征;有的询问生长环境,记录下“艾草喜阳、耐干旱”“薄荷多生于湿润沟渠边”等特性;还有的在王村医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采集少量标本(确保不破坏植物根系和生长环境)。除了艾草、薄荷,大家还认识了不少“乡土植物”:蒲公英的种子像小伞一样随风飘散,它的根和叶子药用可清热解毒,嫩苗焯水后凉拌吃还带着淡淡的苦味;马齿苋趴在地上生长,叶片肥厚多汁,不仅可食用,煮熟后喝汤还有止泻功效,晒成干能保存很久,冬天用来做包子馅格外香;苍耳子浑身带刺,能粘在衣服上,它的种子可入药,村民们还常用它的绒毛粘在布料上做简易黏合,代替胶水。
“这些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啊。”王村医感慨道,“以前缺医少药的年代,村里有人头疼脑热、跌打损伤,全靠这些‘草’救命。现在条件好了,有了医院和西药,但它们的用处不该被遗忘。”这些“乡土植物”在驱蚊、药用、食用等方面的实用价值,让队员们惊叹不已,也生动印证了民间生态智慧的传承性——这些智慧是祖辈们在与自然长期相处中积累的,通过口耳相传、代代实践延续至今,是乡村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为现代生态研究、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民间样本,让大家真切看到乡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
09-03 16:46
09-02 17:08
09-04 13:17
09-03 10:11
09-02 09:10
09-04 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