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首页 > 环保 > 正文

广西北海开展海洋生物科普和幼鲎放流活动

2022-06-13 19:33:13 来源: 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鲎”是地球上少数存留的“化石”物种。自2019年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存续委员会鲎专家组将每年6月20日定为“国际鲎保育日”。为加强对鲎的科普,恢复中国鲎种群数量,改善海洋生态结构,北海市海洋局、北部湾大学、广西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天津一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海市兴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以及北海市海城区民附学校等,于近日共同开展了北部湾海洋生物科普教育日暨中国鲎幼鲎放流活动。

  参加本次科普活动的北海市社会民众、中小学生在兴龙公司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参观了北部湾海洋生物情况,了解到中国鲎进化演变、生态生理特性、物种的濒危现状、保护法律法规以及鲎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等。在兴龙生物、湿地公园工作人员引导下,大家在小冠沙区域放流4-6龄中国鲎幼鲎共500只。据统计,北海市兴龙公司近三年已累计组织放流16次,向北部湾海域放流幼鲎20万尾以上。

  鲎是一种古老的海洋生物,早在4.5亿年前就生活在地球上,至今仍保持其形态,是海洋里的远古遗民。鲎和其他海洋节肢动物一样蜕皮生长,自受精卵到孵化要经历4次蜕皮,之后每年蜕皮1-2次,经13-14年时间才能发育成熟。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鲎的生长与生活环境条件息息相关。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拥有丰富鲎资源的国家之一,占世界总量的95%以上。现存的中国鲎资源大多分布在北部湾广西沿海。广西北部湾是一个天然的半封闭生态海湾,内有红树林生态系、海草床生态系、滨海过渡带生态系三大典型生态系,适于各种鱼类繁殖生产,加之陆上河流携带大量微生物有机物及营养盐类到海洋中,北部湾孕育了丰富的海洋物种资源,成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海洋药用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但随着北部湾近岸海域水质的污染和海洋过度捕捞,近30年间,中国鲎种群数量下降了90%以上,数量逐年锐减,已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调整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为了响应《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中“加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与恢复”的要求,通过承担国家自然资源部“十三五”海洋创新示范产业链项目,一瑞生物建立并实现了一套中国鲎人工繁育、大规格幼鲎培育、采血鲎恢复等科学体系。北部湾大学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重点实验室主任、IUCN鲎专家组鲎亚太区工作组联合主席关杰耀教授表示,鲎在自然食物链中处于重要环节,中华鲎可以作为海岸带生态健康程度的前哨生物。通过放流活动不仅能迅速补充保护物种数量,还可以加快生态食物链的恢复,改善生态环境,达到保护与恢复的效果。

  广西北海地区近年来一直开展中国鲎的保护工作,尝试从养殖塘、饵料等技术方面,增加幼鲎成活率,并结合最近研究成果,建立和落实科学放流模式。关杰耀教授呼吁,让更多人了解鲎保护知识,参与到鲎保护工作中来,做到鲎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作者: 编辑: 张欠欠

中国少年说

08-27 15:30

奋斗者笔记

08-23 17:03

新书打榜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