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首页 > 健康 > 正文

做主体、起主导、当主帅

2022-08-15 13:39:20 来源: 健康报

  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提升14亿人民的健康水平和实现健康中国建设目标,需要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在深化医改的号角声中,高水平公立医院在医学创新中如何找准坐标、精准发力?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司长许树强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给出了“做主体、起主导、当主帅”的答案。

  ■记者: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这“四个面向”如何体现在医学创新的总体思路中?

  许树强:认真贯彻落实“四个面向”要求,就要把科技创新放在卫生健康事业的核心位置,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创新体系,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提升卫生健康领域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营造创新环境,增强科技对健康中国建设的引领和支撑能力。

  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当前,生物医药与互联网、物联网、新材料等技术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医学研究更加强调系统性和整体性,更加注重预测性、预防性和个体化。有专家预测,解决长期困扰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研究正处于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前夜。“十四五”时期,要实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健康保障等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发展组学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型疫苗、生物治疗等医学前沿技术,加强慢病防控、精准医学、智慧医疗等关键技术突破,重点部署创新药物开发、医疗器械国产化、中医药现代化等任务,显著增强重大疾病防治的科技支撑能力。

  二是面向经济主战场。总体上,我国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产业发展缺乏内生动力和活力。要将医学创新作为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动能,深入剖析健康产业现状、基础研究堵点、技术短板难题等创新瓶颈,制定清堵点和补短板的技术清单及技术突破路线图,优化创新生态,健全创新体系,集聚优势资源,做好前瞻性布局,加快药品、器械、设备、技术等重点领域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打造核心竞争力强的医药产业体系,改变部分医药关键技术、核心产品受制于人的局面。这不仅能够增进人民健康福祉,还能够拉动增长、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

  三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当前,生命科学与医学科技创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卫生健康领域正成为世界科技竞争的主战场。发表在《科学》《自然》等顶级学术刊物上的论文中,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占一半以上。纵观全球,大部分国家将医学创新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布局的重点。美国政府将民用领域一半的科研经费投放在卫生与健康领域,欧盟将卫生与健康作为科技投入的第一重点,日本将“实现世界最尖端的医疗技术,建成健康长寿社会”列为重点方向。我国医学创新要服务于科技强国建设的目标,努力向国际一流迈进,不断提升中国医学创新的国际影响力。

  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民健康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群众健康需求更加多样化、差异化,早已不限于吃药看病,而是更希望维护好日常健康,看病更舒适便捷,诊疗更高效、经济、少痛苦,健康生活质量更高。为应对防治重大疾病的挑战、提高国民健康水平,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性作用,解决重大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将医疗技术、产品、服务与群众健康需求更好地对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记者:2021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5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意见》。如何通过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来实现医学创新?

  许树强:为抓好《意见》的落地见效,国家层面选择北京协和医院等14家大型高水平公立医院开展试点,通过委省共建的方式,用超常规办法“弯道超车”,实现医疗技术和医院管理升级换代、创新发展,打造国际一流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样板、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模板,带动全国公立医院上台阶、上水平。今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一批高水平医院开展提升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试点,瞄准国际一流,聚焦治病需要,依靠改革创新提升我国医学科研和医疗水平,更好保障群众健康。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高水平公立医院要在高质量医学创新中“做主体、起主导、当主帅”。

  在“做主体”方面,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高水平公立医院是解决人民群众疑难危重症诊疗问题的主战场。医生在医学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贯穿始终,是临床需求的提出者、医疗创新的发明者、技术发展的协助者、临床试验的执行者和医药产品的使用者。由此,高水平公立医院应当在高质量医学创新中处于主体地位。

  在“起主导”方面,高水平公立医院处于创新链、产业链和应用链的结合点,是连接患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的枢纽,既要把患者的诉求转化为技术问题,精准反映给研究机构和企业,又要从临床应用或疾病防控角度开展临床研究,设计研究方案并组织实施。由此,高水平公立医院应当在高质量医学创新中发挥主导作用。

  在“当主帅”方面,依托高水平公立医院,按照揭榜挂帅的思路,围绕关系人民健康的全局性、长期性问题,建设若干国家医学中心,形成一批医学研究高峰、成果转化高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数据汇集平台,推动解决一批药品、医疗设备、疫苗等领域“卡脖子”问题。由此,高水平公立医院应当在高质量医学创新中发挥举旗定向的主帅作用。

  ■记者:当前,11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率先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都成立了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由省委或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高位推动,协调重大政策、解决重大问题。下一步,该如何落实好高水平公立医院“做主体、起主导、当主帅”的作用?

  许树强:从实施路径来看,高水平公立医院要在医学创新中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建设高水平创新基地平台。瞄准生物医药科技前沿,聚焦重大需求,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转化医学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委级重点实验室及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学仪器装置、科技文献信息资料、生物样本等资源性和数据性平台建设。

  ——加强转化医学大设施建设。围绕人类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建设转化医学研究设施,推动医学基础研究成果快速向临床应用转化,提高诊治水平。目前,已建成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大力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充分发挥高水平公立医院在需求提出、研究组织、成果转化应用和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定期开展重要疾病本底流行病学研究,为重大疾病防治研究提供依据。加强诊疗规范技术标准研究,成为国际规范和指南的依据。选择创新药物及重大产品技术联合协同攻关,在部分应用关键技术上形成突破。

  ——推动“医研企”协同创新。支持高水平公立医院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骨干医药企业和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以技术市场、资本市场和人才市场为纽带,以资源开放共享为手段,探索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模式,构建协同创新网络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比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组建医学创新研究院,设立基础研究中心、临床研究中心、创新转化中心,开展前沿技术研究。

  ——注重“全链条”协同创新。以加快临床诊疗和疾病防控等应用为导向,统筹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研发、临床应用与规范化推广、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等环节的全链条创新。加强多学科交叉,支持技术与产业融合、科技与金融结合。支持公立医院建立健全内部成果转移转化机构,设立专门部门,完善内部技术转移功能。比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立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打造覆盖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的创新链条。

  ——加快培育和集聚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以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重大科技研发平台和科技计划项目为依托,着力培养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首席科学家、临床研究领军人才。以各类“医研企”创新基地为依托,加快培养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军人才。加强高水平公立医院的研究型医生和专职科研队伍建设,提升临床研究水平。

  ——改进人才评价考核方式。基础医学等研究领域以同行评价和科学价值评价为主,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成果数量转向质量、原创价值和学术贡献等,建立以论文质量及发表引用、专利数量为主的评价标准。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应用研究领域以实现国家目标和社会价值评价为主,注重技术转移和科研成果对诊防治等服务的影响评价,建立以研发能力、实际贡献、转化应用、技术服务、健康改善和产业发展等为导向的评价标准。

  ——完善薪酬激励机制。在医院内部薪酬分配中,要注重体现科技创新贡献,向科技创新人才倾斜,逐步提高科研人员的稳定收入水平。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励制度,支持高水平公立医院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健全“职务发明”奖励制度。坚持长期产权激励与现金奖励并举,探索对科技人员实施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提高主要发明人收益比例。比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出台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九条激励政策》,打通了医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健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机制,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彰显“中国力量”。利用我国疾病资源丰富的特点,积极提出和主持大型国际科技研究项目,参与合作网络。着眼医学科技前沿,引进先进技术和智力资源,加强科技人员国际交流培训。推动中医药和国产技术装备、创新药物和疫苗、科技服务的输出与合作,形成一批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国内同行认可的重大成果。

作者: 叶龙杰 编辑: 未网新闻孟恬

新书打榜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