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年说】四年写作三本书:15岁少年的奋进成长之路

2023-10-07 21:55:47 来源: 未来网

  未来网北京10月7日电(记者 吕豪景)在大部分同龄人处于阅读大量书籍扩充知识面,或被各种才艺课所包围时,15岁的周凡迪已经创作了三本书并已经出版。

  2019年到2023年的四年时间里,在较大的课业学习压力下,周凡迪利用课外时间陆续写出《我叫没朋友》《巧灭校霸“666”》《小米粒的大心愿》,这三部作品均起源于他的校园生活,但为其带来的影响却不止于校园生活。

  

  近日,周凡迪创作的三本新书问世。(受访者供图)

  没朋友的孤独、频繁发生的校园霸凌事件、父母关系家庭变故对身边同学的影响……他用第三人的视角展现当代青少年成长中的所见所闻,在困惑与迷思中逐渐学会如何处理成长的烦恼,明确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最开始写小说时,创作的意义是结交更多的朋友。”如今的周凡迪,更希望自己笔下的故事能够向他人分享快乐、传递温暖。

  四年写作三本书:15岁少年的热爱与坚持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朋友并不多,自己也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有时会感到孤独,总是希望能交到更多朋友。”周凡迪告诉记者,当时班级内十分流行交换折纸,然而自己的折纸成品并不受欢迎。直到一次作文课上,周凡迪无意间将自己写的小故事递给旁边的同学看,让他意外的是来自同学们的称赞。“身边的同学追着让我写新故事,因为这些天马行空的小故事我也收获了许多折纸。”

  于是,结合自己的经历,周凡迪创作了《我叫没朋友》。友谊是学生时代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生珍贵的宝藏。而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塑造形成的青少年阶段,朋友是打开世界的一扇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的快乐、开心,甚至于矛盾、别扭都牵动着少年们的心绪。

  “‘没朋友’这一主人公就是我的朋友。”周凡迪说。在他看来,书写“没朋友”即是以第三视角去读懂每一个人,而每一个人物的视角也让他更加全面的理解当前校园所发生的一切。延续着这样的写作风格与视角,他陆续创作出《巧灭校霸“666”》和《小米粒的大心愿》。而这两本书的主题不再仅仅局限于成长经历,而是聚焦至社会各界关注的校园霸凌议题以及父母关系、家庭变故对身边同学的影响。

  

  2019年,周凡迪开始尝试创作第一本小说。(受访者供图)

  “校园霸凌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从我的切身经历来说,我认为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遇到霸凌、被歧视的困境。”中国文联出版社刘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这三本书的责任编辑,刘丰认为,人物“没朋友”反映出来的心理和现实,就是青少年成长时期因被孤立而产生的自我否定、郁闷感、孤独感。“这三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属于青少年自己的写作,属于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叙事语言和写作风格,创作出如此有共性的主题内容,这本身就值得成年人深思。”

  “每个故事都来源我的生活。”《小米粒的大心愿》正是周凡迪基于自己的观察和敏感,“身边的一些同学因为父母离婚从活泼开朗变得沉默寡言,甚至上课心不在焉,成绩一落千丈。”由果溯因,由表及里,他希望每个人拥有一个和睦美好的家庭。

  “小作者热爱写作,有着强烈的内驱力,他享受写作的过程,并从写作中获得自信。”在刘丰看来,能够在四年内写作三本书,正是对写作的热爱让周凡迪坚持。“写作时也会遇到困难和瓶颈,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周凡迪说。

  鼓励与帮助:最好的教育是支持

  创作离不开阅读。基于大量阅读青少年读物以及名著,周凡迪有着非一般的文字驾驭能力。“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让我掌握了不少写作技巧。”周凡迪坦言道,“写作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我的爸爸妈妈不仅给我提供写作上的指导,更给予我心理上的支持,他们的鼓励对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凡迪的爸爸周晓更长期从事教育工作。“起初,他各方面能力都还比较弱,我意识到要保护他的创作热情,继而循序渐进、慢慢引导,这一过程非常需要耐心。”随着第一本书籍的完成,爸爸周晓更逐渐转换为“质检员”。“他的写作技能有了明显进步后,我主要帮助他解决逻辑合理性和完整性问题,对于作品中其文笔明显较弱的地方会标注出来,让他自主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与爸爸不同的是,妈妈对于周凡迪的鼓励更多了些心理支持。“一些篇章完成之后,妈妈会提出一些修辞上的建议,同时给与我肯定。特别是在我感到坚持不下去时,妈妈会不断为我加油打气。”

  

  周凡迪在学校中获得的奖项。(受访者供图)

  谈及为什么一个15岁的少年能有如此丰沛的精力持续输出创作时,刘丰也将一部分原因归结到家庭中父母的支持。“小作者身处校园生活,对于校园生活中有着切身感受,并勇于表达青少年群体中不容忽视的困境,这是一种榜样。据我所知,他的爸爸和妈妈对他的创作支持是身体力行,这也是一种榜样。而榜样之间的能量传递,会产生熵增定律的效果,不断激励着小作者追求完整性、完美性,不断调整冲破极限。

  “在和他沟通的过程中,也难免会产生分歧。而我所秉持的一个原则,即是尊重孩子的创作。”按照爸爸周晓更的理解,他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写出孩子希望呈现的故事,而不是指导孩子写出他所理解的故事。

  身边同学们对创作的反馈也激励着周凡迪不断更新。“同学们看过作品的草稿,很多都是一口气从头看到尾,并且还追着我要新的草稿。”对此,周凡迪说,同学们的喜欢让他油然产生一种自豪感。

  “不久前,我特意给他讲了《伤仲永》的故事,还要求原文背诵,就是担心他取得一些小进步之后会骄傲自满。”对于《伤仲永》的故事以及爸爸的提醒,周凡迪有着自己的感悟,“自信、自豪和自满是不一样的,创作是我的抒发与表达,获得鼓励喜爱能够增加我的自信,这些驱使着我继续写下去。”

  变与不变:不只创作,更是成长

  从零到一,从无到有。周凡迪告诉记者,他在创作的过程中收获良多。“我收获了来自同学们的喜爱,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创作的理解。”而这其中,创作中的“变与不变”让他有着较为深切的感悟。

  在他看来,创作的思路不会改变,“基于生活,围绕我们最关注和喜欢的话题,通过‘没朋友’这个虚拟的形象进行写作”;变的是不断提高的写作技巧,“刚开始时对修辞手法之类的运用不是很熟练,直到在写第三本书的过程中慢慢学会运用,从而提高语言的生动性。”

  周晓更对孩子在创作中的进步与成长感到十分欣慰。“从专业的角度来看,他的创作是稚嫩的,但其中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文字表达能力提高仅仅是一方面,更重要是叙事的逻辑与看问题的角度。”周晓更认为,缕清故事线、考虑情节结构的合理性及完整性,以及从多角度看待不同的人物,不仅能提升孩子的能力,还让其对生活各个方面有着更为广泛而深刻的理解。

  

  周凡迪在和老师讨论创作。(受访者供图)

  当然,周凡迪的成长是在创作中锻炼起来的。周晓更告诉记者,在孩子创作的过程中,一个章节改十几遍甚至几十遍都是常有的事。“甚至他和我还会因为词句的使用而起争执,有时候他的想法被否定的话还会哭。”这也是创作背后可爱的一面。

  “小作者的写作是对生活有思考的,他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获得令自己满意或不满感受,转化为人物的对话,从而表达自己对校园正能量的追求,对美好校园生活的向往。”刘丰认为,创作不应仅仅拘泥于形式、风格等,而更应关注作者生活的内里。

  “我会持续创作《我叫没朋友》系列小说,现在正在写第四本《复制粘贴的猫》,讲的是没朋友等人破解外星猫的秘密,并且还解救了失踪多年的爸爸。”在周凡迪的计划里,他准备每年完成两本书。“想过成为一名作家,在完成自己学业的同时,坚持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通过作品分享快乐,传递温暖。”周晓也对孩子有着期许,他希望周凡迪能秉持着这份对写作的热爱,从生活出发,坚持创作,写出同龄人的心声,写出同龄人的共鸣。

作者: 吕豪景 编辑: 张欠欠

新书打榜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