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首页 > 图片头条 > 正文

育产业 促就业 稳增收 山西石楼:搬迁群众鼓起“钱袋子”

2023-12-20 15:51:2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今年39岁的康彩平在4年时间里从围着灶台转的全职主妇,成长为懂香菇种植技术的新农人,家里不再只有丈夫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富裕。这得益于2019年山西省石楼县的易地扶贫搬迁,他们从和合乡搬进了全县3处新建安置点之一——石楼小镇。如今,他们的家庭增收正和小镇的农业产业发展“齐头并进”。

“十四五”以来,在团中央驻石楼县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帮扶下,石楼县持续加大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群众的后续帮扶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产能向石楼小镇安置区周边集聚,加强产业培育和就业帮扶,配套建设了箱包车间、香菇种植园等,帮助小镇居民促就业稳增收,确保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女工们都有了一份事业心”

结婚后,康彩平随丈夫租住在县城,丈夫打工挣钱,她“陪读”带两个儿子。她以为余生“就和婆婆一样,当个全职主妇”。

搬到石楼小镇后,孩子们陆续在县城上了初中。“搬了新家要有个新活法。”康彩平应聘到香菇种植园务工。

食用菌培育涉及多个环节,车间里的机器用途各异。她从最简单的“选菇”学起,挑出形状圆整、盖大柄短、肉厚质密的香菇,为下一步烘干环节备好料,还逐步学会了制作菌棒、套袋、温棚培养技术。

这4年,康彩平月均收入2000余元,“有了收入,感觉活得更有底气了。这活儿不难,只要肯吃苦愿意学,干1个多月就熟练了”。

搬了新家,康彩平夫妇少了租房开支。新房宽敞了,他们把患病的老人从老家接来同住。最近,为挣到比县城务工更高的工资,她的丈夫去了太原跑运输。

康彩平打工的香菇种植园隶属于石楼县丰盛农牧有限责任公司,是石楼县2019年引进的一家农业种植企业,投产时间和石楼小镇居民的搬迁时间大致同期。

该公司经理韩琴介绍,基地每年1-11月持续用工,优先招收搬迁群众,设有分拣、套袋、烘干、码放、剪菇腿等工种,月均用工量约45人,生产高峰期能吸纳近80人务工;薪酬结算方式分日结、计件两种,年均工资发放额200多万元、人均月薪2000元以上。此外,公司还有加班补助等激励政策,以此提高日薪制员工的增收积极性。

负责基地生产经营4年来,韩琴见证了石楼小镇务工人员的变化。起初,绝大多数人只有务农经历、没有务工经验。公司从省外招来食用菌培育技术员,带着康彩平等员工学技术,有些工人现已掌握全流程生产技术。特别是女工群体,刚来时普遍不善言谈,经过这4年的锻炼,干活儿灵巧、手里出活儿快,基地来了产业观摩团,一点儿不怯场,敢站出来流利地讲解生产流程,“女工们都有了一份事业心”。

灵活务工助力移民增收

从香菇基地往石楼小镇C区走,会途经一栋长期挂着招聘岗位广告牌的两层楼。这是石楼县返乡创业青年刘艳红2021年6月成立的山西红旭商贸有限公司就业帮扶车间。

95后小镇居民贺润润今年4月到这里做工。坐在缝纫机前,她将书包带的正反面贴合在一起、内里朝外翻转,接着把线头穿进缝纫机针眼、绕着书包带的边沿缝合,再把外侧翻出来,一根书包带就缝好了。她还学会了缝制书包底、做书包拉链“堵头”,“一开始经常弄错方向,练习了近两周就熟练了”。她的收入是计件制月结,这半年工资最高时有2000多元。

帮扶车间工人以居住在石楼小镇的妇女居多。考虑到女工平时要接送孩子、给家人做饭,刘艳红就制订了灵活的务工形式和时间:早晨送孩子去学校后,就可以来车间开工;当地中午下班时间是12点,这里的女工可以提前半小时收工去学校接孩子;周末有空也可以来干活儿,计件月结工资。

与康彩平婚后的经历类似,贺润润2019年以来曾陪同丈夫在太原、长治打过工,丈夫做汽车钣金喷漆工作、月均收入7000多元,她全职照看孩子。2022年10月,孩子要上幼儿园了,他们一家回到石楼小镇生活,丈夫换了一份县城里的工作。

贺润润说,过去为了挣钱出去打工,每月有房租开支,生活开销也大,基本都是过年才回家,要坐高铁、再换乘汽车,往返时间长也花很多钱,现在小镇里也能打工挣到钱。回到石楼生活更有归属感,她期待今后小镇能有菜市场等更便利的生活设施。

开设石楼小镇就业帮扶车间之前,刘艳红在县城里经营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有劳务输出外联业务。车间成立后,他从省外厂家拿到一些箱包等轻纺制品来料加工订单。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车间生产初期的加工收益,与务工人员工资基本持平,经费要靠来自人社部门的就业政策支持,以及培训学校的营收贴补周转,但他并不后悔开这座就业帮扶车间,“能帮助搬迁群众有份工作、通过劳动创造收入,就是值得的”。

车间今年的订单量稳步增加,截至目前,已带动石楼小镇60人就业。

移民新居里“绣”出美好生活

在距离就业帮扶车间不到100米的一栋居民楼里,住着从黄河岸边搬迁到小镇的“巧手绣娘”曹挨旺。

她家客厅阳台上摆着做针线活儿的缝纫机,电视柜上、茶几置物板上也摆满了针头线脑和绣鞋垫的材料,客厅电视背景墙上还挂满了标记着码数的鞋垫成品。她于2019年搬进石楼小镇,对这处新家很满意,“比以前农村的房子亮堂了。去县城买东西,骑电动车很快就能到”。

但乡愁总是难免的,曹挨旺有时会想起老家小蒜镇已拆除的旧宅和过去的生活,“空闲时就做鞋垫,把石楼妇女的这项老手艺传下去”。

起初,她在家做鞋垫时摸索着搞直播,但不太有效。鞋垫越做越多,曹挨旺就把成品拍了照片发在微信朋友圈,引来了一些本地网友询价。来她家买鞋垫的,有人买了送外地朋友,也有人买回去作结婚嫁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当天,一名女青年正在曹挨旺家选购鞋垫上的手绣样式,说“想买回家照着学个手艺”。

关于绣鞋垫的开销与收入,曹挨旺说:“至今也没细算过,但我喜欢每天绣鞋垫,反正能赚钱、有收入。”

“石楼人的根在石楼,搬到小镇的人慢慢都各有各的生活了。”曹挨旺说,小镇的男人们只要还能干,都没在家闲着,孩子们有的上学、有的外出工作,妇女们有的在小镇周边干活儿挣生活费,有的参加社区居民服务中心组织的各类活动,“我每天从早上就开始想丝线色彩的搭配、花样怎么组合更美观。绣鞋垫让我的生活更充实了”。

“当前和今后的工作重点,仍是搬迁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以及帮助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更好地融入城镇生活。”石楼县乡村振兴局移民中心主任刘风昇说,石楼小镇的搬迁群众普遍有务农经历,不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诚实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追求,但还缺乏就业技能,未来将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就业培训,配套完善后续帮扶车间,让搬迁群众家庭收入的“钱袋子”鼓起来,让他们越来越有就业致富荣誉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焦敏龙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11月14日 01 版

作者: 编辑: 瞿凯侠

新书打榜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