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同一家,守望相助,共奔小康——内蒙古兴安盟巴彦敖包嘎查民族团结见闻

2019-04-20 10:09:37 来源:新华网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情同一家,守望相助,共奔小康——内蒙古兴安盟巴彦敖包嘎查民族团结见闻

  4月17日,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敖包嘎查的村民在乡村文化广场跳安代舞。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19日电题:情同一家,守望相助,共奔小康——内蒙古兴安盟巴彦敖包嘎查民族团结见闻

  新华社记者 王靖

  在巍巍大兴安岭脚下,有一座远近闻名的“明星”小村庄,她就是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敖包嘎查。

  小村拥有“全国文明村镇”“兴安盟民族团结示范村”等称号。多年来,生活在这里各族村民情同一家,守望相助,共奔小康,写下民族团结感人篇章。

  4月17日,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敖包嘎查的傣族媳妇杨丽(左)和婆婆一起做晚饭。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文化广场:共同的舞台、“客厅”

  清晨,66岁的汉族大婶王淑春穿上红色蒙古袍,扎起蓝色条纹的腰带,在欢快的四胡音乐里,在文化广场和20多位村民跳起安代舞。

  “别看我是汉族,我能跳五六支蒙古舞呢。”王大婶说。在巴彦敖包嘎查,妇女们每天聚在文化广场,汉族教蒙古族扭秧歌,蒙古族教汉族跳安代舞,有时候跳到天黑才作罢。

  4月17日,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敖包嘎查的村民在进行篮球比赛。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巴彦敖包嘎查现有人口1031人,来自汉族、蒙古族、俄罗斯族、满族、傣族5个民族,是多民族聚集村。在嘎查,最热闹的地方当属约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这是各族村民开展文化节、趣味运动会等活动的最主要场所,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客厅”。记者了解,村里的文体活动组织得井井有条,人人参与,没有一个人受冷落。

  嘎查党支部书记张军说:“我们从来没有把广场当作花架子,而是充分发挥它的聚合作用。”他讲述,建广场时,本可以掏钱请人来建,但村委却组织所有村民共同建设,各民族为“大家庭”出力、人人为“自家事儿”献计,增进了民族间的了解和感情。

  这是4月17日无人机拍摄的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敖包嘎查的村民在跳安代舞。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结亲成家:“不看民族只看人”

  多年前,当来自贵州的傣族姑娘杨丽决定嫁给嘎查蒙古族小伙张景时,她的父母担心女儿不习惯。记者来到杨丽家采访看到,他们一家住在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里,其乐融融。

  “我老公很能干,一人种110亩玉米,一年收入10万元。”杨丽脸上洋溢着幸福。婆婆也对这位贤惠的傣族媳妇赞不绝口。天气转暖,杨丽正张罗着在嘎查开一家南方菜馆,丈夫十分支持:“媳妇做的饭好吃得很,这事肯定成。”

  4月17日,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敖包嘎查的村民在乡村文化广场跳扇子舞。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在巴彦敖包嘎查,多民族家庭超过一半。嘎查妇联主任包杏慧介绍:“现在村里的小伙、姑娘谈婚论嫁不看民族只看人,人品好其他都不是问题。”

  张军的父亲是蒙古族,母亲是汉族。张军娶的也是汉族媳妇。他说,各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大家生产生活习惯越来越相近,共同点越来越多;性情上的微小差异,利于双方互补借鉴。

  这是4月17日无人机拍摄的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巴彦敖包嘎查风貌。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守望相助 共奔小康

  这些年,借助优越的自然景观,嘎查出资建设了集餐饮、住宿、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度假村。

  汉族唐万红卖冰激凌,蒙古族玉荣开蒙古火锅店……生态度假村吸收了百余名各族村民就业,贫困户增收明显。60岁的宝万福是蒙古族,因体弱多病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将3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入股生态度假村,每年分红4380元。此外,他还在度假村打扫卫生,旅游旺季每天收入150元。“现在村里帮了一大把,只要自己勤劳,就能赚钱。”

  2018年度假村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嘎查集体经济收入达200多万元。嘎查将这笔收入用于产业滚动发展和全村公益事业,为村民缴纳医保,为嘎查耕地交付水电费,给予大学生奖励,扶助老弱病残村民……20岁的蒙古族青年包青龙患有软骨病,2016年父亲去世后无依无靠,被收养住进村委宿舍后,身体情况大为好转,包青龙心里充满感激。

  “我们嘎查的发展变化,全靠各族村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起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也绝不会让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人掉队。”张军说。

作者: 编辑:高富灿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1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