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麟的海海人生

2019-06-19 20:32:23 来源: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李欣宏、朱梅): 在“城在海上 海在城中”的花园城市厦门,在酒楼宾馆亦或是排挡食肆,总能见到一群地道的“老厦门”。这些自小被海风吹大的厦门人最为重要的课业之一就是“吃海”。

  朱家麟,是这“老厦门”里的一员,不同的是,他还吃出了层次,他将这些平日海鲜吃食诉诸笔端,编著了海洋文化丛书《厦门吃海记》系列。“晶莹凉滑的土笋冻,油光红亮喷着热香的煎蟹……如果运气好,碰上一个厦门老吃货,带你去品尝貌似暗黑食物的麦螺酉圭、燠风白鱼、鱿鱼膏之类,你有机会用舌尖舔触到闽南文化底层——河洛文化与古越族文化交融的味道。”这是朱家麟笔下对厦门人“吃海”的鲜活描述。

  朱家麟说:“其实比我会看鱼的渔民也好科学家也好有很多,比我会做菜的人,厨师这么多,比我会吃的人也很多,比我会写的人也很多,但不过会看鱼煮鱼吃鱼写鱼的,有四个方面因素结合起来,就变得很少了。”

  朱家麟幽默的话语里透着一股自信,这可以说是源于自小“讨海”的经历,他太熟悉海了。在中国闽南地区,“讨海”是出海讨生活的意思。

  现年69岁的朱家麟出生于1950年,这一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家里九个兄弟姐妹,靠着父亲一人的工资,生活有些艰难,有时甚至会饿肚子。

  闽南有一句渔谚:“六月鲎,爬上灶”:当时厦门曾厝垵附近海域,渔民一人一天可以抓二三十对的鲎鱼,其他种类的海鲜更是数不胜数。

  为了帮家里分担压力,朱家麟小小年纪就去家里附近的滩涂地抓鱼。那时家人伙食里的蛋白质,有一半是靠他供应的。除了抓回来给家人吃,朱家麟有时也会拿到集市上去卖用来贴补家用,甚至能够交学费。

  2017年,朱家麟所著的《厦门吃海记》吸引了众多美食及文学爱好者的关注,很多人一度以为他是大器晚成的作家,却不知道他是一位有着近四十年工作经验的老报人。

  不过准确来说,朱家麟有着多样的人生:“讨海”的“讨海囝”、上山下乡的知青、自来水公司工人、报社总编辑、教授与作家。

  朱家麟回忆,在负责《厦门晚报》时,曾经动念开一个专栏,叫《餐桌外的故事》,介绍海鲜等食物走到餐桌的历程,讲解一些辨识方法,他的想法是给市民越来越富足的生活多增加一点美味和色彩。

  但是年轻记者写的文章更像是科普介绍,离老百姓的生活有点远。朱家麟寻思:等我退休了来写吧。

  朱家麟说:“2012年的时候这一年比较有时间,当时报社的记者说,对了,朱总你当时不是吹牛要写鱼,我说好吧,给我一个礼拜的时间,然后我就开始写,写第一篇,带鱼。”

  写了第一篇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带鱼能写,浒苔、海瓜子也能写,开头几个月平均两天一篇,头一年写了八十篇,受到读者的喜爱。几年下来,朱家麟已经编著了一百三十余篇海里的珍馐美馔,《厦门吃海记》已经出版了两部,第三部正在筹划出版中。

  那一年,除了计划写书,另外一件让朱家麟挂心的就是创办厦门工学院公共传播系。

  他说,新媒体造成了新的媒介形态,它需要有崭新的人才,应该办一个培养新媒体、跨媒体、融媒体人才的学系。

  进入21世纪,网络快速兴起,网络用户也呈指数式增长。传统媒体处在把关人的地位,但是自媒体时代不是这样:去中心化、扁平化,可以直接向公众诉求。

  朱家麟说:“我给这个系命名叫做公共传播系:接下来新的传播结构,社会传播结构会变化,社会的传播方式,舆论形成的机制会变化。”

  敏锐的学术嗅觉促使朱家麟着手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公共传播系,这和他的工作阅历不无关系。

  1969年,初中毕业的朱家麟作为知识青年赴福建上杭县步云公社插队。八年间,他白天下田间干农活,空闲时间都在读书。没上高中和大学本科的他可能没想到,八年里的俾夜作昼,孜孜矻矻会为他十几年后以同等学力被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研究生录取打下坚实的基础。

  朱家麟常说自己命运不错,而好命运是新中国的发展带给他的。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1983年,厦门大学复办新闻传播系。“可以以同等学力,参与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政策,让当时许多像朱家麟这样的年轻人受益。

  朱家麟说:“1977年下乡招工回来在厦门自来水公司当工人。1979年,厦门日报复刊,去做了记者。1983年考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的研究生,头一届的学生。”

  三年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朱家麟留在厦门大学任教。1990年,他赴日本深造。五年后,他带着博士学位回到厦门,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行业:媒体。

  “1995年从日本回来后刚好厦门日报社创办厦门晚报。我这一辈子就是跳来跳去,博士读完,就跳回报社,做晚报的副总编。”朱家麟认为一家出色的都市媒体应该是这个城市的信息中心、舆论中心以及配合政府推进社会进步的行动中心。

  日本留学几年间,朱家麟看到日本新闻的理念及采访写作方式与当时的中国有所不同,他们更贴近受众生活,朱家麟认为很值得学习和借鉴。比如服务于生活的“豆”新闻:类似路灯坏了,公交车车门夹人这种小事,小小的“豆腐块”却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同步,中国媒体的思维理念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朱家麟在《厦门晚报》设立了“我要说”栏目:每天20条左右,每条两三百字,都是读者在生活中遭遇的事情和感受。

  一时间,《厦门晚报》跃居为当地销量最大的报纸,被当地读者称之为“厦门人必备的新闻晚餐”。

  得益于讨海囝的顽强品格,这跳来跳去一世人的海海人生被朱家麟把握住,也让外人有机会听到蕴含故事的生命跃动。

  经历七十年洗礼的厦门已从一方小岛变为辐射中国东南的海湾大域,从偏僻的海防小城变为高颜值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截至2018年,厦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948人民币,营商环境居中国副省级城市第1位,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第14位,空气质量优良率在中国169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2位,名列全球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第2位。

  朱家麟说:“厦门整个变化是非常大的,不但在现代化中迅速发展,而且让厦门保留了天然的美和历史文化传统。”

  生活中的朱家麟性格随性,爱翘脚,爱泡茶:闽南老头是什么样他就是什么样。除了这些,穿着考究、戴着眼镜也至多会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位有学养的闽南老头。

  “最有感情的是做记者。”

  朱家麟坦言,自己下过农田也当过工人,现在在大学里教书,但他认为当记者、办报纸比较适合自己。年届古稀的他,感谢这个不凡的时代让他这一生丰富多姿,不断开花结果,来回报生养他的土地。

作者: 赵妍 编辑: 解冲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1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