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深供水工程:东江之水润紫荆

  香港,一座三面环海的城市,也是一座严重缺淡水的城市。1962年到1963年,香港遭遇了历史罕见的大旱。水库的所有存水只350 万人饮用43 天。1963 年年底,周恩来总理来到广州,当他得知香港缺水的情况后, 迅速作出指示,引东江水供应香港,不惜一切代价帮助香港同胞渡过难关。 

  东江,虽说离香港最近,但从取水口到深圳水库,要翻越6座高山,从海拔2米一级级抬高至46米,整个工程相当于建一座大滑梯。这项工程的难度超乎想象,唯有“要高山低头,让河水倒流”才能引水成功……这是只有中国人才能创造的奇迹。 

  1964220 日,东深供水工程正式动工兴建,工期只有一年。首期工程确定了建6 个拦河梯级、8 个抽水站、2 个调节水库16 千米的人工渠道,全长83 千米。当时,东莞的交通设施差到连卡车都开不进来,看到施工作业基本靠人力完成,许多人不相信能够一年内完工,英国水利专家甚至撂下狠话:工程完工至少要3 年!然而,当时香港的旱情,别说等3 年,连一年都等不了。 

  为了尽快完成施工,中央和广东省几乎动员了可以动员的一切力量,高峰时期甚至有近2 万人现场作业。选调全国优秀的技术人员,全国15个城市50 多家工厂,调整生产计划赶制各种机电设备,铁道部优先运送“东深”的物资,上万名建设者不管是干部、技术员还是工人,所有人都住工棚、睡草席,吃住在工地。尽管生活环境艰苦,但每个人都干劲冲天。 

  当时的施工条件,更是差到我们无法想象。缺少大型机械设备,工人们就手挖肩扛, 甚至连土石方、混凝土的搅拌、浇筑都是靠徒手来完成。为了查看80 多千米的工地,施工现场仅有的交通工具,竟然是4 辆“凤凰”牌自行车。 

  为了加快工期,施工现场边画图边设计边施工,技术人员画好一张,就往工地送一张。当时,在上万名工程建设者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84 名广东工学院农田水利和土木工程系大四学生。在那个专业人员奇缺的年代,这些大学生们选择延迟一年毕业,他们打起背包、住进工棚,义无反顾用自己的汗水、泪水乃至鲜血和生命,把青春岁月最重要的那篇论文,写在了东深供水的伟大工程之上。

  1965225 日,东深供水工程这条供港“生命线”终于建成,奔腾不息的东江水从这一天起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供水香港。有了东江水的滋养,香港初步摆脱了缺水之苦,经济一飞冲天,成为亚洲“四小龙” 之一。随着香港的人口不断增加,东深供水工程供水能力已不能满足香港的发展。1974 年、1987 年、1990 年,东深供水工程分别进行了三次扩建。有人计算过,如果将工程所用的土石方筑一道宽2 米、高5 米的堤坝,足以从深圳一直延伸到北京。 

  三次扩建完成后,新的挑战又浮出水面。为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彻底改善东江水质。2000828 日,东深供水工程四期改造开工,兴建工程目的只有一个 :把清水和污水彻底分离,将供水系统由原来的天然河道输水改为封闭的专用管道输水。这是当时世界最大的专用输水工程。为了让香港同胞早一天用上更清洁更健康的东江水,7000 多名建设者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从太园泵站开始,遇山建隧、平地搭渠,先后克服了“头顶水库”“脚踩淤泥”“腰穿公路”等一系列复杂难题,短短3 年时间内重新修建了一条现代化的供水通道,一举创造了4 项“世界之最”,确保了改造工程2.2 万多个单元工程百分之百合格。2003年6月28 日,历时近3 年的东 深供水工程四期改造完成,东深人终于以又 一项堪称世界一流的输水工程,把更晶莹的 “生命之源”送到了香港,送到了千家万户。 

  为了保护工程沿线的水质,广东省更是作出了难以想象的努力和牺牲。为保护水质不被污染,广东先后出台了13 个法规及文件,深圳市还成立东深公安分局,专门负责守护这条生命线工程,从源头到沿线全面保护。沿线的东莞、深圳地区不计经济损失,放弃了很多建设项目。 

  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东江的供水还是会不足,它的利用率已经达到国际警戒线顶峰。在此背景下,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启建设。2019 年,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工程建成后,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发展提供重要的水安全支撑。 

  历尽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东江之水累计为香港供水超过260 亿立方米,相当于1800 多个杭州西湖的水量。这是一江“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滋养着三城同根同源的岭南人,也凝聚着中央政府和祖国人民对香港同胞的关怀和祝福。 

 

发布时间:2021-09-15 13:27:23 来源: 水利部 作者: 编辑: 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