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劈开太行改山河

  太行山东麓,一条流动的“天河”盘在山腰,这就是被称为“世界奇迹”的红旗渠。

  20世纪60年代,为结束河南林县(今林州市)十年九旱的历史,10万英雄儿女历时十年,绝壁穿石,在陡立千仞的悬崖之上, 硬生生凿出了一条千里之渠,将一面“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之旗插在太行山巅。

  自力更生

  在红旗渠修建之前,林县550个行政村中,有307个村饮水困难,有100多个村要跑 5千米以上取水吃。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为了实现“清水到处流”“生活日日好”的梦想,1960年 2月,近4万名干部群众奔赴修渠工地,劈山填谷,开山凿渠。


◎ 红旗渠

  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面对一无技术、二无经验、三无材料、物资缺少的“三无一少”情况,红旗渠工地党委提出了勤俭建渠、艰苦创业的方针 :“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据不完全统计,红旗渠总干渠和三条干渠共长172.1 千米,各种建筑物722 个, 总投资为4236.98 万元,其中国家补助款仅仅 868.98 万元,大部分都是靠林县人民精打细算自行解决。比如,劈山开渠需要大量炸药,林县各生产队便多积有机肥,把节省下来的化肥硝酸铵配上锯末、干牛粪、煤面碾碎制成炸药 ;当时买 1 公斤炸药需要1.6元,而自制炸药每公斤才0.45 元 ;修红旗渠共使用炸药2740 吨,林县人民自己就制造

  了1215 吨。在施工中,他们还设计了空心渡槽、双孔隧洞,发明了空中运输线、土罐车、土吊车、土铁轨,创造了明窑烧石灰、自制炸药、大炮爆破等施工方法,不仅提高了工效,保证了工程质量,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艰苦创业

  从1960年2月11日起,全县15个公社的建设者们,翻山越岭,在70千米长的战线上向穷山恶水开战。山西境内的工程十分艰巨,整条渠线完全处在悬崖陡壁之上。建设者们开始不懂怎样拴绳下山,各个单位就组织突击队,每天练习爬大绳。手磨破了,就用布包上继续学,学会以后,就整天腰拴绳索,悬在半空,打锤打钎,装药放炮,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

  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洞口在金鸡岭下狼牙山悬崖绝壁上,狼牙山全部是绛紫色石英砂石,坚硬如钢,要凿通长616 米、宽6.2 米、高5 米、纵坡1/1500 的青年洞,没300 余名青年,勇挑重担,担当起了钻挖青年洞的艰巨任务。他们在岩石上挥毫泼墨 : “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修渠意志坚,为了实现水利化,再苦再累心也甘!”他们乐观豪迈地提出 :“石头硬没有我们的决心硬,就 是铁山也要挖个窟窿!”他们苦干加巧干, 发明了“主攻三角炮”等方法,提高了钻洞速度,日进度由原来的 0.3 米提高到 2 米以上。在生活最困难的时期,他们提出 :“修自 己的渠,流自己的汗,不能靠天靠神仙,渡 过困难就是胜利。”靠着17 个月蚂蚁啃骨头式的苦干硬干,终于在1961 年7 月15 日凿通了青年洞。


◎ 1969 年 7 月,林县人民迎来红旗渠

  历时10年,几万修渠大军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挖土石方1818万立方米,相当于从哈尔滨到广州修筑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同时,修建小型水库48座、塘堰346座、各种建筑物12408座,架设渡槽157个,还建起了扬水站、水电站等设施,重新安排了林州的山山水水。

  团结协作

  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虽然施工人数众多,但得益于合理分工、科学调配、相互补充、团结一致,实现了全县一盘棋、党群一条心,全力服务中心工作。为了协调前方后方问题,各部门不论抽人还是调物资,没有丝毫本位主义,做到了“前方有求,后方必应”,前后方互相支持,共同前进。为了协调前方组织指挥问题,实行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管理民主化的方针。陆续到达工地的建设者来自四面八方, 总指挥部将他们根据各自所在的生产大队编为113个营、320个连,各大队支书、队长任连长,连长以下组织生产小组。整个工程又分为上、中、下三个协作区, 总指挥部干部也分为三片分工包干,分指挥部包连、包生产组,层层加强领导。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干”字当头,在工地与建设者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修渠工地上,段与段、营与营、连与连之间还互相比赛,涌现出98 个标兵连、233个董存瑞标兵班、117个李改云突击队、2472个模范人物,成为完成艰巨任务的骨干力量。

  有大型施工机械,真是难上加难。横水公社为113个营、320个连,各大队支书、队长任连长,连长以下组织生产小组。整个工程又分为上、中、下三个协作区, 总指挥部干部也分为三片分工包干,分指挥部包连、包生产组,层层加强领导。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干”字当头,在工地与建设者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修渠工地上,段与段、营与营、连与连之间还互相比赛,涌现出98 个标兵连、233个董存瑞标兵班、117个李改云突击队、2472个模范人物,成为完成艰巨任务的骨干力量。

  无私奉献

  在红旗渠工程建设中,林县有81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25岁以下的28 人,年龄最小的年仅17岁。

  林县水利局技术人员吴祖太被誉为“红旗渠的总设计师”。为了尽快绘制出红旗渠施工蓝图,他翻山越岭,实地勘测,精心设计,呕心沥血,终于在短时间内拿出第


◎ 青年洞

  一本蓝图《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1960年3月28日下午,他听说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为了避免出现施工人员伤亡,便主动与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李茂德深入洞内察看险情,不幸遭遇洞顶坍塌。吴祖太牺牲时年仅27岁。

  马有金当时是林县的副县长,1961年10月接任红旗渠总指挥部指挥长。这时正是最困难的时期,红旗渠建设资金十分紧缺, 建设者生活口粮标准很低。为鼓舞建设者的斗志,他与建设者同甘苦,同劳动,一同吃野菜,一同抡锤打钎,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曾几次跳进冰冷的水里,带头挖石出砟,一年在红旗渠工地上要劳动100多天。他多次在工地召开现场会,告诫大家: “我们现在干的是祖祖辈辈的千秋大业,即使我们以后过世了,我们的子孙还要吃水浇地,必须提高工程质量,绝不能让他们受二茬罪。”

  1969年7月,全长1500多千米的红旗渠工程全面建成。太行山的层峦叠嶂间,从此多了一条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人工天河”。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如今的林州人继“战太行”之后, 不断谱写出的“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崭新篇章,持续为红旗渠精神增添了难而不惧、富而不惑、奋斗不已、自强不息的鲜活时代内涵。历经反复锤炼、淬火与升华,红旗渠精神也早已走出大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布时间:2021-10-26 16:33:09 来源: 未来网 作者: 编辑: 未来网新闻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