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8日,浙江湖州“太湖溇港”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让“太湖溇港”走向了世界。“太湖溇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其始于在太湖滩涂上纵港横塘的开凿或整治,逐渐构成了节制太湖蓄泄的水利工程体系。“太湖溇港”的历史至迟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约公元前6世纪),北宋时(10世纪)形成了完善的溇港水利体系,并以南太湖的湖州地区保存最为完整。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主要开展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教育活动。溇港文化展示馆通过“太湖之滨菰草弥望”“千载存续 水利巨构”“因溇而兴 利运活流”“天堂中央 亲水乐活”四个单元展示太湖溇港及圩田系统的自然环境、发展历史、创新成果、重大贡献、溇港区域民风民俗等内容,展示馆设水情教育专栏,潘季驯水工模型等。自正式开馆以来,年均接待各类参观者达6万人次,引导公众走近溇港,认知水利,促进形成知水、节水、护水、亲水的社会风尚。太湖溇港是与四川东风堰、陕西关中郑国渠相匹美的古代水利工程,是变涂泥为沃土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
太湖溇港见证历史演变。溇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类型,始于在太湖滩涂上的纵港横塘的开凿或整治。由于太湖堤和溇港的兴建,构成了节制太湖蓄泄的水利体系,在潮起潮落滩涂上诞生了河渠、农田、乡村和城镇。溇港的历史至迟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约公元前6世纪),北宋时(10世纪)形成了完善溇港工程体系,太湖平原成为中国主要粮食产区和纺织品生产地。溇港孕育出富庶之区,更有耕读世家的人才辈出。应该说,溇港是两千年来太湖流域治水史历史见证,也是一个区域的人文与自然史的演变进程。
太湖溇港的水利遗产价值。南太湖区域位于太湖流域上游苕溪水系和长兴水系的入湖尾闾,历史上属于太湖消落带。太湖溇港水利工程体系的开发和治理彻底改变了南太湖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使涂涸成陆、洪涝可排,为农业开发创造了基本条件,同时也推动了航运及商贸的发展。圩田是中国古代农田水利的重要形式,溇港圩田在太湖流域具有历史文化和水利科技的代表性。太湖溇港成功申遗为湖州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和休闲旅游业发展等助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突出的社会经济文化效益。
太湖溇港最具区域代表性。太湖溇港主要分布在太湖南岸今浙江湖州、嘉兴,太湖东岸江苏苏州、无锡地区。湖州市地处太湖流域上中游,全市辖德清、长兴、安吉三县和吴兴、南浔两区,总面积5818平方公里,人口290万人,是太湖流域溇港及塘浦圩田系统发端最早、体系最完善、特征最鲜明和唯一完整留存的地区,溇港圩田是本土先民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与自然灾害抗争过程中,创造的适应太湖南岸地区地势低洼、河网密布特点和水土资源条件的水利工程体系,是我国传统水利的光辉典范,是人水和谐、生态、经济、交通、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杰出代表,在华夏民族的文明史和水利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在吴兴区织里镇义皋古村原茧站基础上布展、建设而成,馆边有南运粮河、义皋港环绕,是古时重要的水运交通要道。馆内集中展示了太湖溇港及圩田系统的自然环境、发展历史、创新成果、重大贡献、溇港区域民风民俗等内容,记录了太湖流域2000多年的治水史,以及人文与自然的演变历程。该馆综合运用水利工程模型、文物、多媒体演示系统、展板、知识讲座及互动体验设施等,面向公众开展水情教育。
目前,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是河海大学农业工程学院教学实习基地,也是湖州市委党校、浙江河长学院、浙江生态文明干部学院的宣传教育、实践教学基地。该馆还与吴兴区教育局建立联系合作机制,定期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湖州生态文明日”等重要时间节点,该馆开展丰富多彩的水情教育活动,已得到了爱尔兰、德国、南非、苏丹等国外学者的青睐。据统计,该馆年均接待各类参观者达6万人次。
据悉,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成为国家级水情教育基地后,将进一步加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国家水利风景区建设与水情教育的有机融合,力求发展成为集水利文化、非物质文化和民俗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水情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