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要闻  >  正文

青青贺兰山 展开新画卷(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2020-07-28 10:25:16 来源: 人民日报

  宁夏西北,贺兰巍巍。

  从银川始发的“石炭井号”旅游列车沿着山脚疾驰而过。这趟拥有半个世纪运营史、编号7524/5的绿皮列车曾因煤而兴、因煤而荒,如今又因生态工业旅游而红火起来。

  “前些年车窗不敢随便开,不然得吃一嘴黑煤灰,白衬衫也变灰衬衫。如今山上的矿坑不见了,一路上满眼郁郁葱葱,游客也渐渐多起来!”工作多年的列车员李静,也惊叹于贺兰山生态环境的变化。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宁夏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大力加强绿色屏障建设。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落实生态立区战略,铁拳治乱,全面打响了贺兰山生态保卫战,累计整治修复6673公顷,播撒草籽覆盖面积8万亩,造林超过7000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当苍茫大山抹去“满面尘灰烟火色”而焕发出新的生机,当“绿水青山”的生态愿景渐渐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美景,一幅幸福的画卷也在贺兰山下徐徐展开。

  弃煤补绿,“运渣人”变“治渣人”

  山高风急,水罐车司机王茂忠弯腰伸手连接管道,衬衣在风中呼呼作响。

  把车开到贺兰山大磴沟的蓄水池加满水,绕着盘旋而上的渣台攀高,在渣台顶上连接管道,将汩汩清水输入其中,浇灌草木……今年4月以来,王茂忠每天都往返于蓄水池和渣台之间,运完4车水,太阳已经西落。

  夕阳下,贺兰山明暗交映,格外壮丽。千百年来,贺兰山横亘于平原沙漠之间,庇佑着“塞上江南”的富足美丽,所赋存的10多种矿产资源,也一度支撑起宁夏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然而,连续数十年的无序开采,让这里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那时的大磴沟,到处都是没有主的渣台和矿坑,就像是大山的一道道伤疤,看了让人心疼。”10年前曾在这里运煤渣的王茂忠,回忆当时的环境说,“渣堆和渣堆之间没有路,好容易用铲车推出来一条路,转天再走,已经让新渣堆没了。风再一吹,整个人都黑了,我到宿舍洗脸,一盆水半盆灰,鞋里都是细煤渣。”

  “一笔笔账算下来,大家明确了共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一旦失去贺兰山的屏障保护,最终吃亏受害的是自己。”石嘴山市委书记王文宇表示。当地连续3年组织精兵强将,大力推进贺兰山整治恢复点治理,王茂忠也从一名“运渣人”变成了“治渣人”。

  “跟以前相比,现在的工作怎么样?”

  “以前车上装渣,现在车上装水,车是照样开,但性质大不一样。”王茂忠说,尽管日晒风吹,可他如今却有着满满的成就感,“看着贺兰山一点点变绿,心里那叫一个痛快!”

  满目苍翠,给子孙留下绿水青山

  贺兰山下,像王茂忠一样“改行”的大有人在。他们从“靠山吃山”走向“育山护山”,除了赚钱养家,更为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水青山”。

  山脚一处的绿化带,樟子松、侧柏、金叶榆、山桃等乔灌木已经扎下了根。3岁的吴韬正拿着用矿泉水瓶改造的小桶,帮着父母给树浇水。父亲吴少虎修剪树枝,他在一旁扶树;母亲给树培土,他一溜小跑抱来铁锹。

  吴少虎和妻子都是中卫市海原县人,之前在石嘴山各煤矿运煤、跑大车。2018年,石嘴山市狠抓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外围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依法关停取缔一批煤炭企业,运煤生意减少,种树护绿的活计多了起来。

  “我和妻子商量后,一起转行当林木养护工人,当年就在生态修复示范区里面住了下来,负责看护900亩。”擦了一把额头的汗,吴少虎笑着说。

  夫妇俩携手转型时,吴韬年纪尚小。现在陪父母巡林时,吴韬已经能帮忙找出扎根不深、不发新叶的树,叫父母来抢救。小小年纪的他,已经知道爱护贺兰山一草一木。

  “工作稳定了,生活也改善了,但这只是其次。”吴少虎轻抚着儿子的脑袋,“最让人欣慰的,是小家伙们长大后,记忆中都是绿色的贺兰山。”

  王茂忠、吴少虎以及千千万万“护山人”的汗水换来收获。据银川市西夏区自然资源局绿化养护中心负责人马军介绍,近年来,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人工造林面积不断增加,植被覆盖度由45%提高到65%,“矿坑绿了,鸟儿来了,就连野生马鹿也明显多了起来”。

  绿意成诗,好生态带来新机遇

  贺兰山的生态变迁,也体现在老百姓的钱袋子里,体现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对此,位于贺兰山东麓的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龙泉村最有发言权。

  “不说远的,就跟2017年比,当时全村355户,七成的房子是空着的。咋回事?村子发展慢,村民外出打工了。”村口古树下,龙泉村所在的长胜街道办事处主任张震告诉记者。

  谁也不曾想到,短短两年,曾经留不住人的龙泉村,人们纷纷返乡创业。2019年,村民自己创办的客栈、酒坊、茶馆、特产商铺等已达35家,村集体收入达到创纪录的150万元。“留下50万元继续投资,其余的打算年底给大家伙分分红,致富奔小康就在眼前。”张震自豪地说。

  漫步村里,惊喜更多。一幢幢庭院青砖灰瓦、错落有致,路两边的杏子树压弯了枝头,百年老树、巨型水车更是别具风味。山水相映间,宛如贺兰山下展开的一幅舒适惬意的田园画卷。

  小小村落变化大,秘密在哪?

  当地酿酒师张淋景说:“归根结底,还是吃了环境改善的红利。”去年,她离开石嘴山市区回到龙泉村,投资100多万元开办了自己的酒坊庭院。利用当地清冽甘甜的泉水,古法酿造的米酒、高粱酒广受欢迎。说话间,几名游客来到张淋景的庭院小憩,郁郁葱葱的果树遮住了烈日,坐在石阶上近赏碧水、远眺青山,很是惬意。

  “生意好得很,估计明年就能回本!”张淋景并非盲目自信。近年来,龙泉村搭上贺兰山干沟周边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的快车,完成了后山1200余亩荒山的绿化栽植工作,绿化覆盖率达60%,日渐茂盛的绿色长廊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龙泉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人均年收入即将达到2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吃上了这碗饭,才更懂得这道理。”谈起百姓今日的幸福生活,龙泉村党支部书记高亮感慨万千,“从脱贫致富到乡村振兴,每一步都不容易。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守好贺兰山,守住这来之不易的一片绿色!”

作者: 本报记者 饶文靖 刘 峰 侯云晨 编辑: 瞿凯侠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1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