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在松嫩平原,依偎在呼兰河畔,坐落在寒地黑土之乡的这所大学绥化学院,于1953年创办。为推动党的教育政策贯彻落实和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应地方实际,人民期盼,绥化学院的青年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与时代发展同行,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为地方发展、龙江振兴、祖国建设贡献着青春的力量。
善于开拓,“五练一熟”中青春建功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还是绥化学院在师范专科时期,学校为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创立了“五练一熟”高师学生教师基本功训练项目。从工字房到小红楼,从圆花坛到西操场,练铅笔字、练钢笔字、练粉笔字、练课堂教学、练班级管理,熟悉中小学教材,在当时的绥化师专青年中蔚然成风。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毕业后走上了三尺讲台,实现了“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梦想。如今,绥化市和所属各县市区的中小学,有许多“五练一熟”培养出的优秀教师代表,提起“五练一熟”仍然津津乐道。浸满了绥化师专青年辛勤汗水的“五练一熟”,也收获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殊荣,让绥化师专成为了当时师范教育的“三面红旗”之一。
“五练一熟”作品展
甘于奉献,“顶岗支教”中青春有为
2007年,绥化学院党委针对所在市域内农村教育现状,启动了“接力式顶岗支教”工作。从此,一批又一批绥化学院青年奔赴兰西、庆安、望奎……以实习的方式,走上了农村中小学的讲台,除了教授本专业的内容,他们还要承担其他科目的教学,基本上一人几个班,从早教到晚。这些平时娇生惯养的一代,还要学会生炉子,做饭,要自己从井里打水喝,有的还要睡课桌搭成的“床”,冬季农村的菜少,偏远一点的学校基本就是上顿土豆炖白菜,下顿白菜炖土豆……就是这样的条件,让绥化学院的青年们把“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孩子”作为自己的信念。2007年至今,共计2600余绥化学院青年加入顶岗支教队伍。2009年,“五练一熟、顶岗支教、服务农村——地方院校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顶岗支教学生在上课
勤于探索,“特殊教育”中青春筑梦
听障生艺术团表演舞蹈《劲草》
乐于实践,“五个关爱”中青春多彩
学校于2008年启动了“五个关爱”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工作。学校一批批青年,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大舞台,他们在关爱留守儿童中,线上线下“心手相牵”呵护幼苗成长;在关爱空巢老人中,和敬老院的空巢老人们成为“忘年交”;在关爱残疾人中,和听障生相伴在无声的世界;在关爱大自然中,积极践行绿色生态观;在关爱自我中,感知生命的意义,不断遇见更好的自己。“五个关爱”社会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荣获黑龙江省首届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并被纳入“龙江志愿项目库”。在青年志愿者们十多年的坚守实践中,2013年,绥化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和留守儿童心手相牵,‘1+1’共享蓝天活动”荣获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二等奖,2022年启动的“千名大学生牵手千名留守儿童”项目,获评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
大学生志愿者到乡村小学关爱留守儿童合影
勇于担当,“科研攻关”中青春逐梦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代又一代绥化学院青年,无论他们是正年轻,还是曾经年轻过,他们都甘愿为祖国和人民奉献自己无悔的青春年华。牢记“厚德载物、经世致用”的校训,厚植家国情怀,在身体力行中不断成长,在黑土大地上挺膺担当,让火红的青春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书写壮丽篇章!
中共绥化学院委员会
09-21 14:08
09-18 08:05
09-14 15:18
09-10 15:42
09-05 10:59
09-04 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