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皇岛市海港区,有一所小学的校园里总是充满活力:清晨,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跳跃;课间,国际象棋、陆地冰壶等特色课程让思维与身体同步“热”起来;运动会上,全员参与的趣味项目让每个孩子绽放笑容……这里是建设路小学,一所以“健康第一”为育人底色,用体育点燃学生成长引擎的学校。
一、理念筑基:让健康成为成长的起跑线
“没有强健的体魄,何谈未来的担当?”这是建设路小学全体教师的共识。学校将“健康第一”理念融入教育基因,提出“强健体魄、温暖心灵”的双维目标,打破传统教育中体育与学科教育的壁垒。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学校在不增加总课时的前提下,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保证上好两个大课间,延长课间至15分钟,确保学生每日运动量达标。同时,学校引入社会资源,开发足球、篮球、国际象棋、围棋、陆地冰壶等特色课程,将秦皇岛的海洋文化、冰雪运动融入课堂,开设帆船、轮滑、滑雪等体验课,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感受家乡的山海魅力。
在这里,体育不仅是“跑跳投”,更是培养意志力、团队精神的载体。一位班主任感慨:“过去总担心运动占用学习时间,现在发现,爱运动的孩子生命生命状态更好,他们更专注、更阳光、更积极。”
二、多元赋能:让每个孩子找到热爱
为了让体育真正成为“全民参与”的事业,建设路小学构建了“全员+分层”的赛事体系。在校内,啦啦操比赛、班级足球联赛、跳绳挑战赛等“小而美”的活动贯穿全年;在校外,学生们走出校园,参加足球、篮球校际联赛,也在各种智力体育项目中夺取胜利。这些赛事不设“高门槛”,既有让运动健儿闪耀的竞技舞台,也有让普通学生展示特长的趣味项目。
每年的“强国有我”全员运动会,是校园最热闹的时刻。运动会上没有“旁观者”:低年级的“毛毛虫竞速”考验团队协作,高年级的“创意体能闯关”融合智慧与力量。正如校长所说:“我们要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运动不是为了击败别人,而是为了超越自己。”
三、创新破局:让体育存折成为成长密码
在建设路小学,每个学生都有一本特殊的“存折”——体育存折。这本存折不存钱,却记录着孩子们的运动时长、赛事成绩和技能进步。学校通过量化数据评选“班级体育明星”“校级运动达人”,评选标准不仅看运动成绩,更关注坚持精神、互助品质。一个曾因体能薄弱而自卑的孩子,凭借“连续100天跳绳打卡”获得班级表彰后,自信地说:“原来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这种创新的激励机制,让体育从“任务”变成了“习惯”。许多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主动放下手机,带着全家一起运动。体育教师王老师总结道:“‘体育存折’不仅是记录本,更是一把打开终身运动之门的钥匙。”
四、融合共生:让育人新生态重构
经过多年探索,建设路小学形成了独特的“三维一体”体教融合模式: 一是课程扎根,传统体育课与特色项目结合,既有“规定动作”保质量,又有“自选动作”显个性; 二是赛事浇灌,通过分层赛事激发兴趣,让运动成为校园文化符号;三是激励生长,用多元评价引导学生从被动锻炼转向主动成长,实现身心协同发展。
这种模式带来的改变肉眼可见:学生的近视率、肥胖率逐年下降,区级运动赛事集体项目成绩越来越好,位列全区前茅。更可贵的是,孩子们在运动中学会了坚持、合作与包容。六年级学生小林在作文中写道:“输了足球联赛后,我们抱在一起哭,但第二天又早早开始训练——体育教会我们,跌倒后爬起来比赢更重要。”
五、面向未来:让体育之光照亮成长之路
建设路小学的实践,为“双减”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这里没有“纸上谈兵”的口号,只有操场上奔跑的身影;没有“唯分数论”的焦虑,只有运动中绽放的笑脸。当体育与教育真正相融,它便不再是单一的技能训练,而成为塑造人格、锤炼品格的生命课堂。
正如教育家蔡元培所言:“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在这所山海之城的小学里,体育正以最质朴的方式,书写着“以体强身、以体育心、以体铸魂”的育人篇章。而每一个在这里长大的孩子,都将带着强健的体魄、温暖的心灵,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赛场。
07-24 09:52
07-23 17:10
07-04 13:38
07-08 14:35
07-16 11:08
06-27 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