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江苏名优辅导员工作室积极带领少先队员,“沿着习爷爷的足迹去寻访”,深切感受习爷爷对江苏的深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深刻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激发少先队员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与大家分享一组江苏名优辅导员工作室开展“沿着习爷爷的足迹去寻访”的优秀少先队活动案例。这里与大家分享的是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中心小学开展的红领巾寻访活动案例。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红领巾寻访江都水利枢纽
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中心小学
【寻访背景】
“南水北调,我很关心。这是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习爷爷考察江都水利枢纽时的重要讲话言犹在耳。
江都水利枢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江都水利枢纽工程于1958年动工兴建,由4座大型电力抽水站、12座大中型水闸、3座船(套)闸、2座鱼道以及输变电工程和引排河道等组成,是一项实行跨流域调水,远距离输水,具有灌溉、排涝、调水、发电、航运以及提供城乡工业、生活用水和沿海垦区洗碱冲淤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大型水利工程。
2020年11月13日,习爷爷来到江都水利枢纽,在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数据中心展厅,观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江都水利枢纽专题片,结合沙盘听取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运行情况介绍;之后来到江都水利枢纽第四抽水站,察看抽水泵运行;最后在江都水利枢纽展览馆参观,了解水利枢纽工程发展建设历程和运营情况。
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给孩子们的印象就是雄伟壮观,绿树环岛,亭台楼榭,景色怡人,是大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至于江都水利枢纽的重要作用,为何被习爷爷称为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知之甚少。在迎接党的二十大的日子里,我们引导队员带着疑问、搜集资料,走进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去看一看、问一问、访一访。
【寻访纪实】
走近引江桥,只见江都水利枢纽雄伟壮丽。门前,朱穆之同志题写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8个浑厚有力的金色大字熠熠发光。进入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碧绿的银杏大道,绿荫遮蔽,身旁碧水滔滔,不远便可见4座庞大的抽水站,由西向东,呈"一"字形巍然矗立。那相当于10层楼高的灰白色建筑与绿树、碧波交相辉映,蔚为壮观。
跟随工作人员,我们来到了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数据中心,听阿姨讲解,看沙盘和专题片,队员们忍不住为南水北调这一国家战略性工程点赞。
1954年毛主席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如今,这一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已在中国版图上勾画出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江水北调工程全长404公里,设9个提水梯级,向上提水28米,建设17座大型泵站,长江边一级抽水能力为400立方米每秒。江水北调工程建成以来,年平均送水规模达到40多亿立方米,像今年天气炎热,有旱情,送水达到70多亿立方米,“水往高处流”不再是个传说。
我们遇到了刚刚出差归来的董叔叔,在董叔叔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南水北调集控中心。一排排电脑整齐地排列着、工作着,两面墙上高高地悬挂着硕大的显示屏,通过显示屏,江苏省各地泵站工作一目了然。
董叔叔指导我们看了宝应站工作的情况。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机器捞水草,密集的水草会影响泵站的运行,也会影响水质,叔叔告诉我们宝应段水草特别多,人工捞草和机器捞草从不间断,为优质水源北送立下了汗马功劳。叔叔还告诉我们,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数据中心控制着全线泵站,实施着“111”新模式,即一键一分钟开启一台机组,实现了江苏南水北调工程“远程集控、智能管理”。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管理统一调度、上下联动,工程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并用,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多对象、多要素、全覆盖的动态监测网络,极大地提高了泵站安全运行管理水平,保障了工程、供水、水质安全,让南水北调东线江苏境内工程运行管理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听了董叔叔的介绍,我们立刻对像董叔叔这些水利人肃然起敬。他们为了实现管理智能化,牢记习爷爷嘱托,初心不改,不惜牺牲小家幸福,奋战在第一线,实践研究,创新研讨,让工程管理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在讲解员阿姨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四座泵站中的江都水利枢纽第四抽水站,它是功率最大的一站。站房控制室内,一溜排列着的7台3000千瓦的巨型电机正在工作着。沿着楼梯,我们来到底层,张如淼开心地说:“这里好凉爽啊,比上面舒服多了!”阿姨告诉我们,这已是水下10多米的深处了。这里有一台台庞大的机泵,每台泵的直径达3米以上,我们六个人才能合抱上。置身于抽水站的心脏,耳边没有想像中的电机轰鸣,只见工作人员有的在操作台揿按电钮,有的在巡视巨型机泵运转,一切都那样井然有序。在出水口,我们有幸站在了习爷爷曾经站过的地方,看到了巨型水泵吐出的漩水如乱云翻滚、奔流直泻,其气势令人惊心动魄。
阿姨告诉我们,江都水利枢纽不仅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也是全国第一、亚洲最大的泵站枢纽。
于润熙问:“阿姨,从哪里可以看出我们江都水利枢纽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电力排灌工程,也是全国第一、亚洲最大的泵站枢纽?”
阿姨说:“50多年来,江都水利枢纽不辱使命,自1963年至去年9月底,共抽引江水1525亿立方米(下称“亿方”),相当于51个洪泽湖的蓄水量。抽排涝水400亿方、泄洪20071亿方、自流引江1328亿方、发电9500万千瓦时。浩浩长江水奔腾北上,滋润着数十座大中城市,修复了北方的自然生态,惠泽约1.2亿群众……”听到这一组数据大家惊讶之余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一座水利设施,影响远盖千里,使上亿人受益。难怪会有人评价这座水利工程说,“治山治水乃天下之大事!”
接着我们来到了江都水枢纽展览馆,了解了江都水利枢纽发展建设的历程。江淮水患,曾是里下河水乡人民的噩梦。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拉开了治淮工程的帷幕。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江都水利枢纽工程终于在1958年破土动工,经过19年的建设,于1977年完工。
朱佳妍忍不住边看边说:“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以来,里下河地区涝能排、旱能灌,我们江都这块富庶的土地上,风调雨顺,再没有闹过水灾,原来都是江都水利枢纽这‘定江神针’的功劳啊。”
在展览馆内,一本发黄的笔记本吸引了王俊逸的目光,“大家快看,这里有古董!”在他的吆喝下,大家蜂拥而至。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本泛黄的厚厚的笔记本是工作人员记录的抽水站运行日志。每个抽水站都有一本这样的笔记本,直到2006年记载全部录入电脑。每本笔记本上内页的字迹不尽相同,却都一样的仔细工整,有些地方还附注了图释,详细记录了一些故障处理方法和操作经验。每一位新入职员工都要翻阅这本笔记本和电脑录入的内容,接受入职第一课。这本笔记的主人,换了不知多少拨,他们让后人少走了很多弯路。
展厅内,我们发现近60年来,在江都水利枢纽这座不起眼的“小岛”上有“国家优质工程金奖”“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中国大禹水利科技一等奖”,单位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水利风景区”等称号。
一代又一代水利人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和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凝结成的大国工匠精神,浓缩了大家的智慧、无私和担当,更是激励后来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
在住宅区内,我们寻访了退休老职工薛爷爷,姚臻徐问薛爷爷,建设这么雄伟的工程中,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又是如何克服的?
薛爷爷告诉我们,上世纪60年代初建设这样一个大型抽水站,最大的困难是国内没有现成图纸,从国外也没法搞到资料,生产厂家没有制造过大型机泵设备。大家吃在单位,住在单位,边干边想,很多创造和尝试都是第一次!薛爷爷自豪地说:“我们江都抽水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造、自行安装的大型抽水站。1982年,江都水利枢纽被国家质量鉴定委员会评为全国第一个水利建设优质工程。引源厚泽为人民,卓创致远担使命的‘源头精神’已成为我们江都水利枢纽的一面红色旗帜。”
接着,薛爷爷又如数家珍说起了他们获得的成绩:自浮式移动气压沉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泵站智慧巡检系统”获2019年全国水利职工创新成果评选一等奖……累计走出1位全国先进生产者、1位全国先进工作者、1位全国人大代表、2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位全国水利技能大奖获奖者、11位全国水利技术能手,130余人获得省级先进个人……
无数的“首次”“第一”早已凝铸成江都水利枢纽的成长标签,历经半个多世纪,见证着现代版“大禹”甘守源头的责任与担当,争先创优的基因、争当标杆的意识,深深融入江都水利枢纽几代人的血脉里。
在节水教育展厅,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习爷爷在江都水利枢纽考察时强调:“北缺南丰”是我国水资源分布的显著特点。党和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就是要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剂,促进南北方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要继续推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完善规划和建设方案,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习爷爷多次强调要坚持“三先三后”的原则: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明确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不能让调水工程的“汗水白流”!
江都水利枢纽的叔叔阿姨不断为了这一工程而努力,江都区政府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这几年壮士断腕,让曾经砂石林立的垃圾场凤凰涅槃。为确保“一江清水”北上,江都两年内关停各类高污染、高消耗化工企业214家,关停长江、大运河、通榆河等重要水体沿线隐患企业47家,建成了100公里重要水体生态环线及城乡公园体系。习爷爷在考察时强调,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取得的重大成就,离不开数十万建设者长期的辛勤劳动,离不开沿线40万移民的巨大奉献。听到这些,我们这些江都娃心里多么高兴呀!
望着习爷爷考察江都水利枢纽的照片,叔叔告诉我们,习爷爷要求要依托大型水利枢纽设施和江都水利枢纽展览馆,积极开展国情和水情教育,引导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增强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加快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是呀,我们重任在肩,新时代的少先队员该如何为这一工程做出自己的贡献呢?大家决定用自己的画笔为引江代言,还要持之以恒,节约用水,爱护环境,用实际行动为一江清水北送作贡献。
【寻访心得】
队员姚臻徐 :一水连南北,悠悠贯古今。江都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的大工程,关系那么多百姓的生活。生活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的我们,应当争当节约用水的先行者,帮助身边人树立节约用水意识,学习科学用水知识,养成节约用水习惯,从自身做起,共同营造亲水、惜水、节水的良好氛围。
队员张如淼:江都水利枢纽,是我心中最美的地方。因为我的爸爸就在这里工作,我爸爸和董叔叔一样常年在外,一年之中很少见到爸爸,每次问妈妈,妈妈告诉我,爸爸除了出差还是出差。今天听了董叔叔的话,我不再怪爸爸不能陪我玩,不能陪我学习了,我真的自豪有这样一位好爸爸,我想对爸爸说:“爸爸您忙吧,我一定好好学习,照顾好自己,让您在建设南水北调工程中没有后顾之忧。”
队员朱佳妍:今天我跟随老师来到江都水利枢纽,深入了解了江都水利枢纽的前世今生,颇受感动。60多年以来,水利人在党的带领下,以旷古的智慧改造、利用大自然,完成南水北调的国家战略,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源头精神。这是一种求真务实、团结奋斗、永争一流、拼搏进取的精神。我将传承这种精神,用科学的学习态度打破条条框框,摒弃思维定势,努力学习,早日成才,为南水北调工程出一份力!
队员王俊逸:这次“沿着习近平爷爷的足迹寻访江都水利枢纽”活动,我见到了刚退休的薛爷爷,他满头白发,精神矍铄,乐呵呵地站在“源头”石碑边,给我们几个队员讲六十年代建设初期遇到的各种困难,建成后的南水北调,三站的年发电量,以及习爷爷来参观时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思路……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我站在风景秀丽的江都一站岸边,赞叹先辈的智慧和勤劳,提醒自己节约用水,珍惜当下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祈愿祖国的明天富强、美好!
队员尤易涵:这次寻访活动,不但见识了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全貌的气势磅礴,开阔了我们眼界,还让我们真正知道了江都水利枢纽这一国家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的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我们要牢记习爷爷的教导,以水利人为榜样,认真学习,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队员于润熙:今天,我们特别自豪地是沿着习爷爷的足迹全面了解了江都水利枢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雄伟壮观及其重要性,结识了多位水利人,真正感受到了大国工匠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我要做红领巾宣讲员,把这种精神向更多人讲解,让更多人知道并学习弘扬这种精神。
作者:
高嵘,中共党员,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中心小学副校长,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江苏省十佳少先队辅导员,扬州市少先队副总辅导员,江都区少先队副总辅导员,江苏省少先队高嵘优秀辅导员工作室、江都区少先队高嵘名辅导员工作室领衔人。
作者:
汤微,共青团员,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中心小学大队辅导员助理,扬州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扬州市优秀青年岗位能手,高嵘工作室成员。
撰稿:高嵘、汤微
编辑:刘芳
审核:华耀国、夏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