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与孩子一起重温在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里做出突出贡献的几位小英雄的红色故事,学习他们的光辉事迹,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小兵张嘎”原型“瞪眼虎”:一枪结束伪军性命
“瞪眼虎”不是山中猛虎,而是一个人的乳名。这人本名韩志诚,生于1928年6月,河北省赵县大马村人。他出生的时候,父亲看他长得一双大眼睛,虎头虎脑,就给他起了个乳名“瞪眼虎”。有时,人的乳名叫响了,甚至会把本名盖了,“瞪眼虎”就是被人把本名叫丢了的人。“瞪眼虎”十三四岁时,就当上了小侦察员,而且屡建奇功,在邻近几个县声名远扬,是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被作家徐光耀写进了小说《平原烈火》,接着又成为了《小兵张嘎》中嘎子的原型。“瞪眼虎”的父亲早年因吸食大烟去世,把家也败尽了,母亲一个人拉扯三个儿子,吃了上顿没下顿。后来,八路军的队伍从村里过,母亲把大哥韩志勤送到队伍上后,便一手拉着10岁的韩志诚,一手拉着弟弟靠逃荒要饭为生。
1942年秋天,娘仨讨饭来到与大马村相邻的前大章村,这个村是八路军根据地,冀中六分区第44地区队就在这一带活动。这天,政委康万聚正和赵县县大队领导研究反“清剿”,“瞪眼虎”冒冒失失就闯了进来。他看见身穿紫花布衣裤、腰挎盒子炮的政委便缠住要吃要喝、要当八路。康万聚看这孩子长得机灵,觉得他如果搞起侦查来会起到成年人起不到的特殊作用,便想留他参军。县大队的领导也觉得“瞪眼虎”是块侦查员的料儿,两家争抢着要,康万聚忍痛割爱成全了县大队,从此,县大队多了一位小侦察员。
一次,县大队派“瞪眼虎”和另外两个小侦察员去大吕村送信。走到半路上,身后传来阵阵自行车的声响,和“瞪眼虎”一起的小侦查员喊道:“干什么的?”“你们是干什么的?”那人接腔。“我们是送信的。”小侦查员失口道。话音未落,骑自行车的就到了他们跟前,是个伪军!那人拉了一把枪栓,黑洞洞的枪口逼住了他们:“给谁送信,是小八路吧?跟我走!”伪军觉得是几个孩子,掉以轻心了,也没有搜身。他肩背枪、手推车押着三个小侦查员往炮楼方向走。“瞪眼虎”假装提鞋,落在后面,一枪结果了伪军的性命。三个小家伙,七手八脚摘下长枪,推起倒地的自行车,一溜烟返回了营地。
王二小:一边放羊一边为八路军站岗放哨、 传递情报
抗日英雄王二小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这里是八路军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日本鬼子经常来此“扫荡”。二小是儿童团团员,总是一边在山坡放羊,一边为八路军站岗放哨、传递情报。1942年10月25日(农历九月十六)早晨,鬼子又来“扫荡”,在山口迷失了方向,逼着二小给他们带路。为了掩护转移到山沟里的后方机关和几千名老乡,二小假装顺从地走在前边,把鬼子带到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里。四面八方枪声一响。敌人才知道上当了。惨无人道的鬼子砍掉了二小右手的手指,用刺刀挑向他的胸口,把他摔在大石头上。八路军战士冲下山岭,全歼了这股鬼子。王二小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当时他只有13岁。
涞源县青救会的干部把二小的英雄事迹报告了边区,《晋察冀日报》一版讲述了二小牺牲的经过,广大群众无不为之感动。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那如泣如诉、深情优美的旋律到处传唱,迄今已唱了近70年。如今,二小的墓上已青草覆盖,他鲜血染红的大石头静静地躺在山谷,人们称为“血色石”。
“小萝卜头”宋振中:狱中帮助大人进行秘密工作
小萝卜头名叫宋振中,一岁时和妈妈一起被国民党抓进白公馆监狱。由于终年住在潮湿的牢房,吃着发霉的饭菜,他长到八九岁时,个头只有四五岁那么高,成了一个大脑袋细身子的孩子,被难友们称为“小萝卜头”。小萝卜头六岁时,由同监狱的政治犯黄显声教他念书,学习语文、算术、俄文和图画。小萝卜头学习非常刻苦,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好。他九岁生日那天,黄显声送他一支铅笔,这礼物太珍贵了,他很少用,每天都在牢房地上用小石头写呀画呀。他还经常帮大人做秘密工作。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传到监狱后,就是他在男牢、女牢间传递的。特务在旁边时,他就和黄显声说俄文,特务听不懂,只好干瞪眼。
1949年9月6日,凶残的敌人用刺刀杀害了小萝卜头的父母。小萝卜头愤怒地喊着:“我没有罪,我要出去!”丧尽天良的刽子手扼住他的喉咙,用带血的屠刀刺进他的胸口……小萝卜头牺牲时只有9岁,他是我国最小的烈士。
(资料来源:人民网·党史频道等)
总编辑:雷宏图
审 核:莫丹丹
审 校: 曾维菊
编 辑: 程泉茹
策 划: 程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