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追梦青春】军医张彦:从维和救援到医学科普 15年跨越硝烟与生死的医疗生涯

2019-04-10 18:48:41 来源:未来网
作为医生,与死神搏斗;作为军人,与战争博弈。军医,就是这样一个穿越生死、追守和平的特殊存在。

  未来网北京4月10日电(记者 谢青)营地设在艰苦地区、偶有武装摩擦冲突事件,自2007年起我国赴黎巴嫩的维和医疗分队承担着国际人道救援重任。

  2010年6月,西部战区总医院(原成都军区总医院)医生张彦接到赴黎维和任务。1个月前刚刚结婚,望着身边的孕妻和年迈的母亲,张彦毅然踏上赴黎征程。

  “军医就是一个兵,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军人的属性是不可替代的。”

  作为医生,与死神搏斗;作为军人,与战争博弈。军医,就是这样一个穿越生死、追守和平的特殊存在。

张彦被授予和平荣誉勋章(受访者供图)

  立志从医:圆军医之梦

  “小时候父亲的身体不好,自己也是体弱多病。”对于童年的记忆,医院是张彦绕不过的地方。

  张彦2岁时父亲染上了乙肝,最初是急性乙肝,随后慢慢发展成慢性乙肝、肝硬化。

  常年患病的父亲,让小小的张彦意识到医疗的重要性,一颗治病救人的“医者种子”,深埋心底。

  “相逢是首歌,同行是你和我,心儿是年轻的太阳,真诚也活泼;相逢是首歌,歌声是你和我,心儿是永远的琴弦,坚定也执着……”1997年,一部热播剧《红十字方队》让歌曲《相逢是首歌》传遍大江南北,也让军医大学青年人的热血奋斗精神感染了每个人。

  “考军校,当军医。”多么想去军队,圆一个军人梦。接受军队的洗礼,接受人格的锻造,去感受战友之爱,集体之爱。

  抱着这样的理想,1999年张彦如愿考入第二军医大学,成为一名军医。

  军医和普通医生有什么差别?在张彦看来,军医就是需要具备两种属性:既要有医生的仁心仁术,又要有军人的军事素质。

  “我是医生,学历学位、临床技术、科研教学、认真负责、仁心仁术等要求都要具备;同时我也是军人,令行禁止、绝对服从、政治素养、军事素质等要求也要合格。”张彦如此说道。

  西部战区总医院(原成都军区总医院)医生张彦(受访者供图)

  接受挑战:接维和重任

  2004年,张彦本科毕业后被分配到西部战区总医院(原成都军区总医院)工作。因工作需要,他先后在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

  在不同科室工作,这无疑是一种挑战。张彦自言,因为不同的专科在考虑问题和处置情况时,会有很大的不同。而这种差异,往往会成为各专业之间的“矛盾”。

  但挑战的存在,并没有打击到张彦。每当有病情处置“矛盾”存在于内心时,虽然也会让他时不时有些苦闷,但大多时候会帮助他更全面地评估病情。

  2010年,张彦接受了一项更加严峻的挑战———赴黎巴嫩执行国际维和任务。

  临出发前,望着身边的孕妻和几乎独自抚养自己长大的母亲,张彦的内心充满了担忧和愧疚。“但是军人要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军令要绝对服从,至此踏上赴黎行程。

  在黎巴嫩执行任务期间,由于当地条件落后,张彦所在的维和部队医生要克服许多困难。

  期间发生过几次武装冲突,虽然离营区有一定距离,但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硝烟,那种紧张的状态还是令张彦终生难忘。

  说起在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的经历,有一个遗憾也让张彦难以释怀。在黎期间,正值妻子因生产已住院3天,张彦担忧妻子的情况,却不能陪伴在她身边。

  “孩子出生的那天,狂风四起、大雨倾盆。”在黎巴嫩的营地值班板房里,张彦的心随着雨点撞击屋顶和墙壁的声音,久久不能平息。

  最后从网络视频上看到孩子和疲惫的妻子,张彦直言觉得很愧疚。“那一天没能在他们身边,注定会成为一生的遗憾。”

  但维和任务的圆满完成,也是一生难忘的回忆。黎巴嫩营地马家永镇的哆啦大妈常年被头痛困扰,在当地雇员的带领下,来到中国维和部队所在的二级医院就诊。

  经过多次诊治,医生发现她同时患有高血压和偏头痛,而哆啦大妈此前的就医诊治并不规范,因此头痛病时而复发。

  通过中国医生一个月的治疗后,哆啦大妈的头痛明显缓解。这让她在镇上逢人便说:“中国医生好。”还为中国医生送来了自家种的橄榄,以表谢意。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最终张彦所在的维和部队在黎巴嫩接诊3892人、住院47例、危重病人23例,完成手术158台,人道主义救援838人,张彦本人也被授予和平荣誉勋章。

  张彦与联合国雇员、黎巴嫩本地人Abeer共同庆祝中国新年(受访者供图)

  努力传播:撒下科普的种子

  “一女子每天吃煮熟香菜,多天后身体状况令人惊讶”“这种食物每天都见到,原来可以控制血压”“吃南瓜子原来有如此奇效,99%的人都不知道”……

  在微信朋友圈、家族群里时常都会有一些“偏方”类的文章在传播,没有正规医生的指导,很容易延误病人的病情。

  工作中,张彦也会遇到此类迷信“偏方”的病人。经常会有血压已经高到180mmHg,却拒绝吃降压药的病人前来就诊。即使医生苦口婆心地去告诫他们“不能自己随意停药”,依然有病人认为坚持服药会导致“耐药性”、会把“药底子垫高了”、会“出现依赖性”。

  “有时朋友也会给我发来信息,说自己家人不听医生劝告,自行停药,认为自己病情已经好了。”遇到这样的情况,让张彦意识到,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绝非就诊时医生几句话能够改变的,更需要日常及时的医学知识科普。

  于是,张彦开始有意识地撰写医学科普类文章,并通过朋友圈刊发、投稿给媒体平台等方式传播。每一篇文章发出去,就会有朋友发来信息或者读者留言,告诉张彦,要马上把这篇文章转发给亲朋好友阅读。

  真理不发声,谣言就会群魔乱舞。“虽然我的传播力有限,但我要发挥堡垒作用,将谣言终止,并传播正确的医学知识。”张彦表示,医学科普,就像一颗种子,播散出去,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人们遇到具体疾病的时候,就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做医学科普,并不会像做财经类、做娱乐类内容那样受人欢迎,但却有着重大的意义。未来,张彦还有一个梦想———写一部小说。“写一本关于普通医生故事的小说,用文学形式传播健康知识,引起人们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

作者:谢青 编辑:辛欣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1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