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滇沪携手·脱贫攻坚】脱贫攻坚“黄茅岭乡成绩单”:畅通公路222公里,5583人如期脱贫

2019-09-09 09:39:16 来源: 未来网
黄茅岭乡,位于元阳县南部、藤条江两岸,全乡总人口20714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03户10227人,贫困发生率52.9%。一直以来,这里都是元阳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未来网元阳9月9日电(记者 梁希理)畅通乡村公路222公里,4850人顺利搬迁,5230人住上安居房,12000人实现增收,5583人如期脱贫摘帽……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关键期,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越来越近,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黄茅岭乡交出了一份脱贫攻坚“成绩单”。

  黄茅岭乡,位于元阳县南部、藤条江两岸,全乡总人口20714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03户10227人,贫困发生率52.9%。一直以来,这里都是元阳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但从2015年以来,在乡党委、政府积极带领下,当地百姓用3年时间共同奋斗交出上述这份沉甸甸的成绩单,让黄茅岭乡拔掉“穷根”、扔掉“穷样”。

  

黄茅岭乡全貌(黄茅岭乡供图)

  修路,打响脱贫攻坚“当头炮”

  对黄茅岭乡的民众而言,“路”的意义非同凡响。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在这个被大山环绕的小乡,4年前,仍有3个自然村未通公路。尽管全乡公路长达222公里,但没有一米水泥路、没有一米弹石路。遇到下雨天,大货车都走不了。

  再加上,黄茅岭乡“以路为市”的乱象也长期存在。如果三年前你来到乡里,你会发现,一条7米宽的214省道承担了集贸市场、交通要道、集镇主街等职能,群众自发拉的水管像蜘蛛网一样横挂左右,路旁私搭乱建泛滥、集镇脏乱差堵,“垃圾靠风吹、污水靠雨冲”的场景几乎随处可见。

  出行难,农产品运输不畅,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

  2014年,新一届乡党委班子上任伊始,就多方面跑项目、争取资金,积极向上争取政策。3年时间,完成投资8000余万元,打通了以晋思线为主干、贯穿两面山,覆盖7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的乡村道路交通网络,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结束了乡里“没有一米水泥路”的历史。

  而“以路为市”的难题也在这几年得到了解决。据了解,新一届乡党委、政府领导班子上台后,通过多种渠道,千方百计筹集到240万元资金,依法拆除违章建筑,改造集镇供水管网,硬化改造坑坑洼洼的集镇主干道。这一问题也总算是得到了解决。

  “集镇算是暂时干净了,但是群众如果没地方做买卖,‘脏乱差’现象必然卷土重来,如何既治标又治本呢?”在考虑到这一问题后,乡里又把新治理好的集镇新区建设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抓手,大胆尝试BT模式,吸引资本1600万余元。开工建设占地72亩的集镇新区,建成后的集镇新区集农贸市场、商业街以及居民小区为一体。到那时,困扰乡民们“以路为市”的历史也将彻底结束。

  地理劣势变优势 打造“一谷三带”聚宝盆

  要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必须依靠产业支撑;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产业发展也是必然要求。

  在黄茅岭乡,这个道理不是没人懂。只是,当地地势独特、重峦叠嶂,覆盖450米至2336米之间海拔,似乎难以找到农业产业的发展空间。

  直到当地乡党委、政府提出了“一谷三带”产业发展思路,百姓们脱贫致富的希望,才又充盈了起来。

  所谓“一谷三带”,就是突出干热河谷、中半山、高山的立体气候优势,在海拔800米以下的藤条江河谷着力打造以香蕉、橡胶种植为主的热区经济带;在海拔800米至1200米之间打造以生猪养殖、山地养羊为主的中半山区畜禽经济带;在海拔1200米以上打造以中草药、经济林为主的高山绿色经济带,走出一条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还针对产业分布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提出了“守旧创新”的思路,对原来的香蕉、橡胶产业不断进行改造和升级,保持原有的产业优势和特色优势。

  

黄茅岭乡产业发展之百头牛养殖基地。未来网记者 梁希理 摄

  例如,引进天态有机香蕉种植科技示范园,一期种植有机香蕉2500亩,引导农户由传统粗放种植向绿色无公害种植转变。同时,不断挖掘新优势,利用生物多样性、气候多样性资源,着力培育山地鸡、山地羊、山地牛等特色养殖业,大力发展重楼、茶叶、红豆杉等特色种植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如今,“三万两千特色产业”已成为元阳南部山区综合开发的一大亮点。依托“一谷三带”立体气候优势,积极培育农业主导产业,着力培养“万亩香蕉”“万亩橡胶”“万只鸡”和“千头羊”“千头猪”,打造“三万两千”特色产业群。

  异地搬迁“挪穷窝” 后续扶持“稳得住”

  “以前住篱笆房,现在住‘小套房’;以前走的路是泥巴路,现在走平坦的水泥路;以前小孩上学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现在只用两分钟……”黄茅岭乡的异地搬迁户杨小三,一边笑着一边跟记者介绍自家的变化。

  杨小三所描述的,是黄茅岭乡异地搬迁扶贫的一个场景。

  

黄茅岭乡易地搬迁小高层。未来网记者 梁希理 摄

  黄茅岭乡党委书记李明学向记者介绍,“黄茅岭乡重点把高寒山区的贫困人口,特别是苗、瑶、壮等少数民族群众作为搬迁对象,让他们搬到集镇来,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从而实现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的目标。”

  据了解,2016年在集镇所在地征地3.67公顷,带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100户(其中61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高寒山区贫困群众实施“下山搬迁、集镇安置”工程。搬迁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以明显改善。搬迁村组数量之多、惠及群众范围之广居元阳县之首,“一栋房子解决一个村子”的小高层易地扶贫搬迁模式更是成为全州易地扶贫搬迁“样板”。

  “搬得出”更要“稳得住”。老百姓住进了新楼新房,如何真正脱贫、不返贫成为不少人的困惑。

  

黄茅岭乡爱心超市。(黄茅岭乡供图)

  针对这样的问题,当地政府也做了提前规划。比如,在规划建设3栋6层小高层住房时,将一楼作为商铺。商铺为住户共有,可用于自主经营,或出租收取租金,并以“一人一户就业”为目标,为15户15人争取公益性岗位就地安排做集镇环卫工人;19户36人在中学食堂、酒店、饭馆、香蕉地打工;26户通过发展生产和盘活铺面就业。贫困群众“就业难、稳不住”的问题,就此得到了解决。

  杨小三向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一楼的共有商铺用于出租,每年可获得租金5000元,我在附近的香蕉地务工,月收入2000元左右,当地政府还给我妻子安排了集镇环卫工的工作,月收入1200元,一年下来收入4万元左右,够我们一家4口人开销了,年底还能买一头猪杀呢。”

作者: 梁希理 编辑: 瞿凯侠

图书推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1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图片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