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共舞长江经济带·看高质量发展】大美长江见证者:摹绘生态之绿色 一江清水惠泽于民

2020-11-16 08:09:08 来源: 未来网
滨江生态保护带蔓延十余里,站在环江大道远眺上,江面宽阔。

  未来网荆州11月16日电(记者 贺卓辉)“我的名字叫夏华成,在事业上’一事无成’,但在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方面,我看到了切切实实的成果……”

  尽管是玩笑话,荆州市江陵县自然资源规划局生态修复股股长夏华成亲历并见证了万里长江江陵段在近几年的变化,位于江陵县的滨江公园就是“万里长江万里晴”的一个缩影。

  滨江生态保护带蔓延十余里,站在环江大道远眺上,江面宽阔,时而有船只穿过,蓝天碧水,江水共长天一色,两岸绿树成荫。

  滨江公园沿江线上,江水澄澈,远处绿树成荫。未来网记者贺卓辉 摄

  几年前,滨江公园的美景尚未出现。

  夏华成介绍,当时滨江公园所在的地方是废弃的工厂、码头、砂厂和一些零零散散的餐馆,江边环境不仅乱差,还会对江边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

  “现在看到的江边绿树成荫,土地也很平整,但是在当时修复初期,江边砂石地貌高低不平,”夏华成说,这些砂石土地不适合树木生长,全部转移换成适宜土地。

  在过去几年时间里,这里的非法码头被全部取缔,清退出来的10里长江岸线,成为现在生态复绿修复的美丽画卷。

  当地居民也是长江大保护成果的践行者和受益者。

  在滨江公园,几乎每天都有一群身穿红衣的靓丽身影,在长江沿岸翩翩起舞。

  在滨江公园跳舞的阿姨们。未来网记者贺卓辉 摄

  她们组建了一支江陵中老年舞蹈团,最小的五十初头,最大的六十多岁。舞蹈团“团长”张祖英告诉记者,近几年家乡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这也是她从外地回到家乡的原因。

  “我在广州工作生活过10多年,在我看来,现在家乡的建设并不比一线城市差。”张祖英说。

  55岁的当地居民黄远萍每天骑电动车十分钟左右就可以来到江边和姐妹们跳舞。她回忆说,以前滨江公园是长江的外滩,江边全是砂石,没有绿化的树木和公园。现在临江建起了公园,给她们提供了很好的娱乐和锻炼身体的场所。

  在荆州,长江干流的总长度是483公里,整个湖北省近一半的江岸线都在荆州,占到了长江总长度的近十分之一。

  这也意味着,荆州在长江大保护工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荆州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江豚深呼吸可以在水下潜水两分钟,浅呼吸几秒钟……”说起心头宝贝“微笑天使”,饲养员丁泽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在湖北荆州长江豚类国家保护区,丁泽良的网箱内生活着两只江豚,分别为今年六月出生只有5个多月的江豚宝宝和它的爸爸。

  丁泽良告诉未来网记者,今年8月,小江豚的妈妈在极端天气打雷的时候不幸生病,因为江豚对声音很敏感,最后小江豚妈妈抢救无效死亡。

  江豚宝宝对丁泽良很依赖,通过声纳可以准确确认到丁泽良的位置。未来网记者贺卓辉 摄

  如果是江豚妈妈带大的,小江豚一般要到6个月吃小鱼,但妈妈去世后,只有两个月多的小江豚宝宝开始吃小鱼。

  丁泽良说,江豚妈妈刚分娩的时候,需要每天喂食8次,妈妈去世后,丁泽良将精力主要放到小江豚身上,每天喂食小江豚宝宝6餐,现在,江豚宝宝已经长到了5个多月,丁泽良每天喂食4次,分别为早上6点、中午11点、下午四点、晚上8点喂食一次。

  “主要是让江豚宝宝少食多餐,晚上让江豚宝宝吃得好一点。”丁泽良解释,喂养中发现,喂食活鱼对江豚的肠道有影响,所以改为冰冻鱼。

  接下来,丁泽良要逐步培养江豚宝宝吃活鱼的习惯,毕竟,总有一天他们要回到大自然。

  将江豚放回到大自然之前,丁泽良和科研团队要确保江豚能够在自然环境中吃活鱼,并跟踪确定江豚在被放养后真的吃到了活鱼。

  丁泽良在喂食江豚。(资料图)

  刚开始,江豚宝宝已经习惯了吃冰冻鱼,所以并不能接受活鱼。丁泽良就将活鱼混杂到冰冻鱼中,让江豚慢慢接受活鱼。等到了能够野外生存的各项指标后,小江豚就会被放回大自然。

  在丁泽良的网箱中原本还有一位成员江豚贝贝,也就是现在出生的小江豚的姐姐,因为到了回归野生环境的时候,所以就被放归大自然了。

  丁泽良说,虽然不舍,但是大自然是贝贝的最终归宿,所以也是一件好事。

  这就是丁泽良的日常工作,这份“日常”,丁泽良坚持了十多年。

  “江豚比我的孙子还要重要,自己孙子来了,有时候忙于照顾江豚,而没有时间去照顾孙子。”丁泽良不想看到江豚步白鳍豚的后尘,所以想把保护江豚的工作做好。

  据了解,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为白鱀豚、长江江豚、中华鲟等濒危物种及其生境。

  历史上,天鹅洲故道1990年投放5头江豚试养,2015年故道江豚普查显示已经有60头以上,工作人员介绍,预计2020年已有江豚90头以上。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天鹅洲故道是迁地保护唯一成功的范例。

  保护江豚并扩大其种群数量外,还要推进江豚种群基因交换。2015年开始,保护区先后向湖北监利何王庙、安徽安庆西江保护区输出6头江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年底将输出6头“微笑天使”到监利何王庙省级保护区,同时从江西鄱阳湖输入8头江豚,改善故道江豚种群基因。

  在长江豚类国家保护区不远处,还有一处全国仅有的野生自然保护区——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位被俗称为“四不像”的重点保护对象,自1993年后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引入94头之后,如今已经发展到1600余头。

  一位需要开车穿梭在自然保护区做巡查工作的负责人告诉未来网记者,如今的自然保护区十分适宜麋鹿野化生存,麋鹿们每年春季定期举行的“鹿王争霸赛”已经说明,这些珍稀物种已经充分适应大自然的竞争和生存机制。

  负责人还告诉记者,越来越适宜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吸引了大量物种在此生存繁衍,更加丰富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中的麋鹿们正在休闲觅食。未来网记者贺卓辉 摄

  “每天早上这个地方都会升起氤氲,吸引了野生鸟类在此嬉戏觅食。”这位工作人员指着保护区的一处洼地向记者介绍。

  如今,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321种,脊椎动物320种,其中鸟类220种,是黑鹳、东方白鹳、大鸨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的重要栖息地。

  长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共同塑造了长江文化。

  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也是保护长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

  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荆州城,先后有6个朝代,34个帝王在此建都。长江荆楚文化也由此而来。

  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荆州古城墙是荆楚文化的承载和见证者。

  登上古城墙望眼望去,城墙外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城墙内文物古迹、古城楼、老建筑保护完好。

  古城楼上俯瞰荆州古城,古建筑保存完好。未来网记者贺卓辉 摄

  一位荆州市本地人告诉未来网记者,自己从小在古城墙里面长大,三十多年见证了荆州在城市发展和传承文化方面的成效。“小时候每次写完作业都会来到古城玩儿两个小时,这里是市民文化休闲的主要场所,而如今古城周边生态环境不断修复,野鸭、白鹭等野生动物时常出现在城市公园和护城河……”

  荆州市委书记何光中介绍,古城的疏散保护还在继续,有效降低城内人口密度,把荆州打造成全国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要把护城河的水生态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讲好护城河历史故事,用好护城河开发旅游,努力让护城河呈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景。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已经成为长江经济沿线省市协同生态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共识。

  开发城市,生态优先;建立产业园区,生态优先;调整产业结构,更要生态优先。

  在浩吉铁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交汇处,一座现代化煤化工产业发展升级示范区正在逐步建立并完善。

  正在建设的煤炭储配基地智慧港口和绿色港口。未来网记者贺卓辉 摄

  “翻车、堆砌料、和装车的过程完全无人化。”湖北荆州煤炭港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建新告诉记者,除了增加防尘网外,还在整个流程中增加了防雾抑尘的装置和技术,在煤炭运输过程中,这些喷淋和水雾化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煤炭因风而引起的扬尘,使整个基地的抑尘效力能达到百分之九十五,已经超出百分之九十的要求。

  另外,港口还通过通过物联网和互联网,在卸车和装车过程中实现无人化操作,通过激光扫描,对船舶制定个性化装船方案;通过大数据实现对流程管理的智能化自动推送生产计划和生产工艺流程。

  “这些都保证了项目完成后将会成为绿色项目和智慧港口。”黄建新说。

作者: 贺卓辉 编辑: 未来网新闻安鑫

新书打榜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1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图片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