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未保法筑牢网络保护防线,游戏行业如何守护少年的你

2021-07-21 16:57:20 来源: 未来网

  未来网北京7月21日电(记者 张冰清)为孩子“戒网瘾”的行为做界定、给在校网络教育产品和服务做规范、对网络欺凌行为出“重拳”……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保法》”)实施一个多月,守护“少年的你”,社会各界对于未保法的讨论依然热烈。

  今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案正式施行。与过去的内容相比,条文从72条增加至132条,字数从6000多字增加为16000多字,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旨在为未成年人构筑一道坚固的安全防线。

  “原来的《未保法》是没有政府保护和网络保护的,这次增加了网络和政府保护,形成了包括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网络保护、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在内的六大保护体系。”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王贞会表示。

资料图

  完善保护体系,织密保护网络

  事实上,针对社会关注的“鸡娃”现象、校园暴力、性侵预防、网络沉迷等热点问题,新修订的未保法均作出了回应,新增并完善了多项规定。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律研究所所长郭开元详细解读了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增网络专章的背景。郭开元表示,首先,未成年人上网比例高,要保障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权利。在信息社会,网络空间是未成年人学习、社交、娱乐的重要场景,未成年人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并依赖网络,选择使用大量的闲暇时间来享用信息。

  据《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已达99.2%,显著高于我国总体互联网普及率(64.5%)。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不断降低,10岁及以下开始接触互联网的人数比例达到78%。城乡之间未成年人的网络普及率已几乎没有差别。在此背景下,更要充分保障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权利。

  其次,在网络空间中消除风险点,预防未成年人权益受到侵害。郭开元介绍道,在网络空间中,视频、网络游戏、数字阅读、在线教育等各种形式互联网产品的出现,使未成年人接触网络的机会和概率大大提升。

  而沉迷网络一方面导致未成年人接触网络不良信息、受到犯罪行为侵害的风险增加;另一方面网络使用时间增多,运动时间随之减少,视力问题愈加严重,亲子间沟通不足,从而引发一系列其他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问题。因此,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问题是推进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核心议题。

  其次,预防网络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包括网络淫秽、色情、暴力等信息对未成年人的伤害。

  再次,预防网络暴力尤其是网络欺凌对未成年人的伤害,可能给受害儿童造成难以恢复的精神创伤,留下心理阴影。

  最后,预防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受到侵犯。在互联网世界中,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可能被滥用,导致他们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受到侵犯,侵犯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答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必答题,新型治理方式形成多元保护模式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更是青少年成长的沃土,如何将一方沃土培育好,真正地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是一个重要社会问题。

  当下,未成年人将使用网络视作生活的一部分。手机、电脑、智能手表、机器人以及各类智能家居终端不断更新,各类应用软件、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广泛应用,为未成年人营造了随时随地的上网环境和沉浸式体验。事实上,未成年人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且自我约束能力薄弱,面临着网络沉迷和成瘾等风险。

  迄今,我国已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出台关于未成年人保护的一系列规定。按照有关规定,互联网平台应积极开发推广保障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的技术工具,推动全社会网络素养的培育,提升其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使用技能。

  如何防止网络沉迷是当前未成年人保护领域的一个焦点问题,其实早在2019年1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其中对网络游戏防沉迷进行了明确规定。目前,国家层面的实名验证系统已全面建成,并要求今年6月1日前,所有上线运营的游戏须全部接入。未落实防沉迷要求的网络游戏企业,各地出版管理部门应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予以处理,直至吊销相关许可。

  王贞会坦言,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从8个方面对此作出了具体规定:明确了教育、卫生健康、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网信等政府部门的具体责任;对容易导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内容作出了规定;明确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所有网络服务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时,要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郭开元指出,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同时还明确了网络游戏要经过特殊批准的制度;为了综合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及保护其隐私权,明确规定了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这个系统是修改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创设的一项重大制度;明确规定了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管理;对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作出了特别规定;明确规定了学校的教育和引导功能。

  对家有儿女者来说,如何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令人头疼不已。“停课不停学”期间,全国中小学生转为在线上课,令家长愤怒地是,有的网络平台竟然借免费网课渠道,趁机在直播App中推广网游;甚至在免费网课页面中,嵌入大量精心包装的游戏广告,被指让“网课变网游”。

  未保法第七十四条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

  除了要求“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其第七十五条还规定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须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

  此前,为了帮未成年人戒除网瘾,曾有网瘾戒除机构采取电击等暴力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办法。

  对此,未保法第六十八条要求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进行预防和干预。“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方式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进行干预。”

  未成年人保护涉及面广,游戏行业需与各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发力

  事实上,青少年网络保护工作涉及面广,系统性强,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政策、技术、宣传、教育等手段,建立系统的青少年网络保护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田丰则表示,增强引导意识,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提升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是维护网络安全和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师、学校、家长、乃至社会各界包括在线教育、网络游戏平台等孩子们经常使用的平台,都要帮助青少年提升同网络打交道的能力,引导青少年网民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文明的网络素养、必备的防护技能,做到依法上网、文明上网、安全上网。

  要广泛开展课程教育、安全竞赛、公益展览等主题活动,推动网络安全教育进教材、进校园、进课堂。帮助青少年培育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传播正能量,争做好网民。

  随着法律条款的推进实施,在未来,游戏产业也将变得更加规范化和成熟化。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强调了游戏产业对于国家发展的社会责任,在游戏中需要落实强制实名认证制度,在游戏注册登录场景即加入实名认证,落实防沉迷制度等。

  王贞会对此解读,“网络保护章节主要亮点是网络沉迷防治与网络欺凌防治内容。”例如在网络防沉迷方面,未保法对易导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内容作出规定,明确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针对未成年人使用要设置相应的时间、权限、消费管理等功能。

  王贞会坦言,具体而言,现在新型的宣传形式,是通过一些在线学习软件导流。那么游戏企业在宣传时要避免通过在线教育网络产品进行游戏推广,媒体平台不试图在类似教育产品中插入网络游戏链接。

  此次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推进实施让广大家长看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监管的关注和付出。

  事实上,在端游市场,早已存在完善的未成年人保护措施,主流端游一般都有身份验证,低于一定年龄的玩家被限制登录甚至禁止注册;部分页游平台也早就实行“18禁”政策,即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注册。事实证明,这种明确规范的方法反而促使行业向正规化、成年玩家导向发展。随着手游行业的发展,采用类似的监管政策是大势所趋。

  近些年来,游戏和电竞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游戏的态度不断温和。不少游戏企业都在积极的将传统文化融入游戏原生内容之中,越来越多以中国历史为故事背景的游戏正成为各类游戏榜单上的常客。事实上,游戏的正向作用不仅停留在弘扬传统文化上。功能游戏的寓教于乐、游戏出海的文化传播,都是游戏作为“第九艺术”可以产生的社会正向价值。

  此次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推进实施让国家加深监管规范,也让游戏日趋精品化、规范化,更加富有教育性和文化内涵,对于游戏产业的长期发展来而言定是有利之举。

作者: 张冰清 编辑: 未来网新闻侯智

新书打榜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