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北京7月17日电(记者 王军伟)在数字化时代,网络游戏已成为许多未成年人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之一,但随之而来的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过度消费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的一起未成年人游戏充值案件,为公众敲响了警钟,进一步明确了网络游戏平台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的法律责任。
这起案例中,不满10岁的孩子在游戏中为了获得更多的角色、打造更强的装备、拥有更酷炫的皮肤,累计充值十多万元,其父母起诉游戏平台要求返还。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充值退款诉求是否应该得到支持?游戏开发运营平台和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各自又应当承担哪些责任?(曝料邮箱:Rcaijing@163.com 新闻热线:010-56793767)
未满十岁孩子1月充值超十万
据北京互联网法院公布的案情内容,2023年9月,一位不满10岁的孩子在未经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利用母亲的身份信息在某游戏平台完成了实名认证,并在短短30多天的时间里,通过母亲的支付宝账户累计充值十多万元用于购买游戏内的角色、装备和皮肤。这一行为直到同年10月16日被其父母发现,随即向游戏平台申请退款,却遭到了拒绝。无奈之下,孩子的父母将游戏平台告上了法庭。
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规定,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网络游戏。《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也规定,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通过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等必要手段验证未成年人用户真实身份信息。
本案中,原告在充值时未满10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巨额充值行为显然超出了其年龄和智力所能理解的范畴,且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所以其家长要求认定为无效法律行为。
法院:游戏平台未尽职责,需承担主要过错
在审理过程中,北京互联网法院指出,尽管游戏平台接入了网络游戏防沉迷实名验证系统,并设有家长模式等管理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明显漏洞。法院认为,涉案游戏平台未能严格落实未成年人用户实名注册、登录的义务,特别是在识别到玩家可能为未成年人后,未采取合理有效措施进行验证和干预,且允许未成年人轻易修改实名认证信息,从而规避了监管。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未成年人能够无限制地进行大额充值,游戏平台对此负有主要过错责任。
在综合考虑双方过错程度及损失情况,北京互联网法院最终判决游戏平台退还原告部分充值款项,同时驳回了原告的其他诉讼请求。
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付先科律师就该案向记者介绍,未成年人游戏充值主要集中在卡通色彩较为显著、网络热门游戏、漫改类游戏等,这类游戏对未成年人存在较大的吸引力,同时这类游戏也是容易引发网络沉迷、冲动消费的重灾区。未成年人往往是使用家中监护人的手机设备,下载游戏后通过手机ID(账号)绑定的成人身份信息一键登录游戏;或购买成年人信息登录游戏账号;也有借用、租用他人手机设备等方式获取上网机会、逃避未成年模式监管。
付先科表示,这一判决不仅维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也向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必须严格遵守未成年人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履行好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
付先科认为,本案的审理和判决,对于促进网络游戏行业的健康发展、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提醒所有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必须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机制,严格落实实名注册、登录和防沉迷等制度,不断优化消费提示功能,有效阻拦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身份信息进行账号注册和充值消费。
付先科提醒广大家长,要增强监管意识,加强对孩子上网行为的引导和监督,保管好自己的账户信息和支付密码等敏感信息,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消费观和价值观,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和生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让他们在数字时代健康成长。
11-15 11:41
11-15 11:41
10-14 17:53
04-29 13:45
05-05 20:26
02-27 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