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现代牧业、圣元等国内众多知名企业青睐已久的“国际蒙特奖”,在比利时当地却鲜有人知。这个创建于1961年、进入中国4个年头、被国内食品企业追捧的“国际大奖”,同时也被质疑“花钱就能获奖”。
极低的参评门槛,高达93%的获奖率……这个被中国商家吹捧为食品界“诺贝尔奖”的国际蒙特奖,存在诸多疑点。未来网记者调查到,这个总部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国际奖项”,在比利时当地的食品企业协会里,并不知名。
事实上,早在2021年便有媒体对该奖项的权威性提出质疑。然而,国内食品企业的“买奖”之风却并未停息。国际蒙特奖究竟为何大获食品企业的追捧?
权威性遭质疑,“买奖”之风为何愈演愈烈?
高达93%的获奖率、交费后即可参评……极低的门槛之下,国际蒙特奖收割了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1年,《中国消费者报》便发文对该奖项的含金量提出质疑。然而,媒体的曝光并未浇灭国内食品企业的“买奖”热情,反而愈演愈烈。
据未来网记者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有超四十家食品企业宣布获得国际蒙特奖,包括完达山、君乐宝、盼盼食品、洽洽食品等知名乳制品、食品企业,更有企业宣称连续多年斩获该奖项,例如圣元、黄天鹅、现代牧业等。
图源:英贝健官方微博
近期,未来网也发布题为《获奖率93%!洽洽、盼盼、君乐宝等食品企业被“洋奖”收割?》的报道,其中多位业内人士对国际蒙特奖提出质疑,认为该“洋”奖项几乎没有含金量,不具权威性。
然而,即便国际蒙特奖的权威性遭到业内人士质疑,仍有多家食品企业于近日发文称荣获这一“国际大奖”。例如,新消费品牌英贝健于5月4日宣称旗下产品益生元西梅纤维果饮获得2023“国际蒙特奖”金奖;儿童健康零食品牌八合光于5月6日宣称旗下冻干果蔬饼干“FD脆”获得2023“国际蒙特奖”。
权威性遭质疑后,食品企业的“买奖”之风为何愈演愈烈?获奖企业是否有对高达93%的获奖率提出质疑?为此,未来网记者向前述自2021年以来获得国际蒙特奖的四十余家企业的公开邮箱发送了采访函,截至发稿前未有任何企业做出正面回应。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某食品企业公关人士向未来网记者表示,食品企业的“买奖”现象实际上较为常见,特别是此类“国际奖项”更容易获得消费市场的认可,且消费者难以辨别。在看到头部企业宣布获得该奖后,难免会引发其他企业跟风“买奖”的心理。
然而,食品企业中也有“不买账”的。一位不愿具名的食品企业高管对未来网记者透露,不会考虑“花钱购买此奖”。
进入中国市场4年,引入人身份成谜
根据“国际蒙特奖”在中国区的官方代理网站介绍,该奖项英文全称为“MONDE SELECTION”,创建于1961年,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际质量研究机构之一,总部设立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
另根据石家庄新闻网于2019年发布的一篇公开报道,国际蒙特奖于2019年进入中国市场,将该奖项引入国内的,是一位名为DR.Morgan Jin的生意人。而关于该位引入人的介绍也带有几分传奇色彩。
图源:媒体公开报道
该篇报道指出,DR.Morgan Jin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出生于中国浙江省温州瑞安市,曾赴日本留学并攻读了日本经济学博士。2009年毕业后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HELLSEN株式会社,主要经营业务为保健与美容,此后其一直在日本生产、销售,直到2019年1月从自己创办的公司离职回到中国。
对于为何要将国际蒙特奖引入中国,该篇报道介绍称,“为了我国的食品安全,DR.Morgan Jin 数次赴欧洲与Monde selection组织沟通,历经五年时间终于打动了Monde selection组织并来到了中国。国际蒙特会长任命他为亚洲地区副总裁兼中国地区总裁,让中国更多的好企业通过Monde selection的品质认证……”
记者检索后发现,除了该篇报道及“国际蒙特奖”中国区官方代理网站上对于DR.Morgan Jin有简短的介绍外,并未有关于该位引入人身份的其他资料介绍,国内企业信息检索平台企查查上也查无此人。企查查显示,国际蒙特奖在国内的代理方为上海日云商务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云商务”),金善庆为100%控股股东及法定代表人。
带着对引入人身份的疑问,未来网记者以品牌方身份联系了日云商务方面,相关工作人回应称,DR.Morgan Jin与金善庆为同一人。
“国际洋奖”疑点频出,当地鲜为人知
在“国际蒙特奖”中国区官方代理网站上,对于该奖项有一段极为“诱人”的介绍:“业内人士公认,如果获得Monde selection世界品质嘉奖,就相当于达到国际食品评价基准的要求,意味着该食品已经获得了世界各国包括食品发达国家的认可与推崇。”
图源:“国际蒙特奖”中国区官方代理网站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并未在国际蒙特奖的比利时官网上找到与上述论述相同或类似的表述。而多位业内人士也观点一致地向未来网记者表示,“国际蒙特奖”几乎没有含金量,不具权威性。之所以让食品企业趋之若鹜,主要在于其背后的噱头及营销属性,为部分想崭露头角的品牌提供“信任背书”。
事实上,除了遭到业内质疑外,这一“国际奖项”的知名度也存有疑问。未来网记者通过一位多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做巧克力食品的经销商处了解到,其并未听说过“国际蒙特奖”,也并未在当地的食品中看到过该奖项。该经销商表示,他试着向比利时商会相关人员了解该奖项信息,该商会人员同样称对于该奖项的情况不知悉。
记者浏览后发现,在国际蒙特奖的比利时官网上,并未显示有该奖项总部在布鲁塞尔当地的办公地址。针对该“国际奖项”的诸多疑点,未来网记者向国际蒙特奖比利时官网上的公开联系方式发送了采访问题,截至发稿前未收到任何回复。
不同于国内大多数食品企业争相“花钱买奖”的现状,多家食品企业对于国际蒙特奖持截然相反的态度。某知名蛋类食品企业负责人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奖项类似于社会类的团体奖项,并未获得国家的相关认可。引发国内食品企业“买奖”热潮的,无非是部分国内消费者对于“洋奖”的盲目崇拜,而“花钱”即可“买奖”无疑为企业提供了营销捷径。
同时,该负责人更是直言道,“从含金量和权威性方面来看,该奖项几乎没有,我们未来不会考虑花钱购买此奖,食品企业最终要以产品质量、安全说话。”
另一位调味食品企业公关负责人则向未来网记者坦言道,此前已对国际蒙特奖有所耳闻,也曾有过申请此奖的意愿。“目前该奖项在业内已有质疑声,申请与否会依据对该奖项的市场调研评估结果而定。”
来源| 未来网 实习生 朱迪 白禧瑜 记者 凌萌 王军伟
审校| 睿智
终审| 宋广辉
11-15 11:41
11-15 11:41
02-27 16:16
10-14 17:53
04-29 13:45
04-24 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