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峡”水情教育活动  >  水利问答  >  正文

南水北调工程:构建中华大地新“水网”

 

  这是中华民族在锦绣大地上绘就的壮观图景,纵贯长江流域和黄淮海平原 ;这是中华民族在人类水利发展史上书写的壮丽诗篇,彰显中国人的勤劳与智慧。

  一路东线、一路中线,没错,它就是南 水北调工程,就是那个世界上覆盖区域最广、 调水量最大、工程实施难度最大的超级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那个规划东、中、西线与长江、 黄河、淮河、海河连接,共同编织中华大水网的南水北调工程 ;那个目前润泽 40 多座大中型城市、惠泽人口超1.2亿人的南水北调工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 :“南水北调工 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我国这个水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如果仔细翻看水资源版图,还会发现一个令人揪心的不等式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河川径流80%以上 ;黄淮海流域总人口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 7.2%,水资源量与人口、经济等布局极不匹配。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 年 10 月 30 日,在河南视察黄河的毛泽东主席,在和当时的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谈话时,一个宏伟设 想横空出世。 
  这一伟大构想,开启了改变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新课题,这是水利专家们之前未曾想象的领域,也是水利专家们之后潜心谋划的事业。1958 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提出全国范围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北调为主要目的,即将江、 淮、黄、汉、海河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的规划应加速制定,“南水北调”一词第一次正式见诸中央文件。 
  此后,南水北调这一伟大构想的实现路径一步步清晰。197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南水北调列入我国跨世纪的骨干工程 ;1995年,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全面论证……2002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提出先期实施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西线工程先继续做好前期工作。 
  至此,经 50 载、6000 人次知名专家献计 献策、100 多次研讨会、50 多种南水北调规划方案比选,凝聚新中国无数技术人员心血 和智慧的南水北调线路,在历史的长河中走向清晰。 
  “这一格局是中华民族的世纪创举。” 习近平总书记分析道,“我们国家的水系分布是东西向的。‘四横’,长江、淮河、黄河、海河4大江河水系,基本是天然形成的。‘三纵’, 东、中、西3条调水线路,是工程性的。” 
  2002 年 12 月 27 日上午,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江苏省、山东 省施工现场同时举行,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开工!”一声令下,北京人民大会堂内掌声雷动,江苏、山东施工现场马达轰鸣……这一伟大工程终于从构想开始变为现实。经过十几年艰苦奋战,2013 年 12 月 10 日,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2014年 12 月 12 日,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建设目标全面实现!
 
  北京五棵松地铁站,列车穿梭呼啸,乘客往来匆匆,看起来和其他地铁站没有什么不同,但很少有人知道,站台下 3.67 米处, 两条内径 4 米的输水涵道穿行而过,南水由此继续北上。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大管径浅埋 暗挖有压输水隧洞从运营的地下车站下部穿越,创下暗涵结构顶部与地铁结构距离仅 3.67 米、地铁结构最大沉降值不到 3 毫米的纪录。 
  南水北调,简单四字,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即便是有京杭运河等现成通道,有洪泽湖、南四湖等调蓄水库,看上去只待水到渠成的东线,一路北上也没有这么简单。因为 从调水起点到山东半岛,地面高程升高近 40 米,这意味着南水要北上,必须实现“水 往高处流”。于是,世界最大的泵站群拔地 而起——东线一期工程沿线建有 34 处站点、 160 台水泵,共计 13 级泵站。为降低泵站群 能耗,1/3 水泵使用我国技术人员耗时 3 年 研发的灯泡贯流泵,水流不需转弯便可直接通过。 
  中线的建设难度从丹江口水库便开始显现,要让南水自流进京,需要将丹江口大坝加高 14.6 米。在一座服役近 40 年的老坝上重新浇筑“新坝”,难度不亚于甚至超过新修一座大坝。切割出一道道键槽,植入一根根钢筋,施工最高峰时 3000 人奋战在一线,从 2005 年开始,加高壮举历时近 8 年终于完成。升级改造后的大坝加高到 176.6米,水库正常蓄水位抬高到 170 米,与北京形成约百米落差,实现南水自流北上。 
  另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是穿黄工程。长江水一路自流向北,而黄河成为阻碍南水北去的天然屏障。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黄河河床底部 40 米深处,开凿两条内径 7 米、 长 4250 米的隧道,让长江水穿过黄河水,形成“江水不犯河水”之势。但穿黄河段地质条 件复杂,又赶上地震带,施工就像在“牙膏里 打洞”。于是,国内最深的调水竖井、国内穿越大江大河直径最大的输水隧洞、国内水利工程最深的盾构始发等科技创新成果在这里诞生,两条长达 4250 米的穿黄隧洞, 让长江水与黄河成功“握手”。施工过程中, 技术人员还解决了诸如抗震技术研究、拼装式管片结构接头计算模型等 13 项关键技 术难题,创新了 63 项新材料、新工艺,110 项国内专利。 
  一个个攻坚故事不胜枚举。数十万建设者奋战一线,历经十余年建设,南水北调人用“中国智慧”筑起世界最大调水工程。
 
  截至 2021 年 4 月 2 日,南水北调累计调水 418.55 亿立方米,相当于超过 2989 个西湖 的水量,超 1.3 亿人口直接受益,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习近平总书记强 调 :“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供水——东线和中线工程涉及 7 省市的 44 座地级以上城市,受水区有 6 个省市。一 期工程完工后,北方大部分地区基本解除缺水危机,丰水年还可部分回补地下水。南水 进京前,北京人均水资源量只有 100 立方米 左右,比以色列还低。截至 2019 年年底,北京已累计接收长江水超过 52 亿立方米,占到 城区供水量近七成。
  水质——本着“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 南水北调工程将水源及沿线水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多年来,丹江口水库水质 95% 达到Ⅰ类水,中线干线供水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及以上,东线工程水质稳定在Ⅲ类标准。南水还改变了北方饮用水的口感。北方居民都说南水到后,水碱少了,口感甜了! 
  防洪——江汉平原的防洪问题,历来是湖北省乃至国家的心腹大患。在南水北调 的中线一期工程开工、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汉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由 20 年 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这就意味着,分蓄滞洪区内惴惴不安的 70 余万人口和他们的 5 万余公顷耕地,也获得了长期发展的机遇。 
  除涝——东线工程供水端沿线地区水系 密集,洼地较多,很容易积涝。南水北调工程 所建泵站很多都考虑到排涝功能,使得旱可补、涝可排。可增加排涝面积6800平方千米,配合原有的排涝能力,使其排涝标准由不足 3 年一遇提高到 5 年一遇以上。 
  生态——南水北调东、中线所到之处, 有效缓解了受水区的地下水超采局面,使北方地区水生态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使干涸河湖重获生机,绿色发展光彩夺目。2004 年,密云水库蓄水量仅有6.8亿立方米。南水进京后,密云水库蓄水量节节攀升,最高达到26亿立方米,生态系统逐步恢复。 
  产业——工程受水区实行区域内用水总 量控制,加强用水定额管理,带动发展高效 节水行业,带动沿线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回馈湖北、河南对北京水资源的支持,从 2014 年至 2020 年,北京市每年拿 出 5 亿元用于对口协作。此外,北京各区还额 外支持资金 2 亿元,在京企业也在两省投资 1 万多亿元。 
  航运——南水北调工程贯通和疏浚了多个水系,建成新的水网,使得航运更为方便。 以京杭大运河为例,经过南水北调工程的整治、扩建和渠化,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达到 1442 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 877 千米。 千年古运河由此重新焕发了生机,成为中国 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移民——南水北调工程坚持开发性移民 方针,采取多种手段,使移民生活水平达到 或超过原有水平。 南水北调东中线在我国水资源版图刻下 的输水大动脉,犹如一条“生命线”,为沿线地区发展注入澎湃生机和无尽活力。今天, 新的辉煌还在继续 :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 供水工程顺利完成主体建设,于 2021 年 3 月 23 日通过通水阶段验收 ;西线工程 2020 年 规划方案比选论证报告已报送国家发展改革 委……南水北调,这一超级工程,正“不舍昼 夜”书写新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1-08-19 23:36:41 来源: 水利部 作者: 编辑: 未来网新闻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