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峡”水情教育活动  >  水利问答  >  正文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

  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位于贵州中部黔中地区,处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分水岭地带,是贵州首个大型跨地区、跨流域长距离调水工程,是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也是贵州水利"十一五"规划的龙头项目。工程由水源、灌区、城市供水三大块组成。其中,水源工程由枢纽大坝、泄洪系统、坝后电站、灌溉取水系统等组成;灌区工程由输水渠系工程和田间工程组成;城市供水工程由贵阳供水工程和安顺供水工程组成。工程概算总投资73.04亿元。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平寨水库大坝
  工程是以灌溉和城市供水为主、兼顾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型调水工程。工程拟解决贵阳、安顺市区城市供水,以及六枝北部和东部、普定南部、镇宁北部、关岭中部、西秀南部和东部、平坝南部、长顺西北部等7县49个乡镇的65.14万亩农灌用水、5个县城和36个乡镇供水、农村41.84万人和36.35万头牲畜饮水。
  建设背景及过程
  贵州地貌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处于我国西南地区连片喀斯特地貌的核心部位,素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之称,气候湿润却严重缺水。在平均降雨量和人均水资源量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贵州,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 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使这里“山高坡陡、土薄易旱”,有水难留,加上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利用率低,又是典型的工程性缺水省份。“稻田挂在山上、河水淌在山下”“丰水又缺水、有水用不上”,这是贵州有史以来就面临的人水矛盾。天然的雨水要么顺着山体流进深深的河谷,要么顺着山的裂缝漏进地下暗河,地面蓄水保水能力差。
  加上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山高谷深水源低,可利用的水资源非常紧缺。这样的难题叫做“工程性缺水”,一度成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龙场渡槽
  2002年4月,《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规划报告》及相关专题在北京一次性通过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审查;2003年3月14日,水利部下文批复,同意贵州从三岔河西水东调;2008年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2009年1月,国务院批准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此事被贵州省经济学会专家团热评为2008“贵州十件经济大事”;2009年11月30日,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10年后,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破土动工;2010年10月,主体工程开工建设,从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二次上书”到主体工程开工建设,三岔河的水又白白淌了32年;2011年10月26日,成功截流; 2015年4月13日,通过长江委关于平寨水库1305m高程以下蓄水验收; 2016年6月24日,开始平寨电站并网发电; 2016年8月28日,通过长江委关于平寨水库正常蓄水位1331m高程蓄水验收; 2018年1月28日,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正式实现向贵阳市通水。
  综合效益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塔山坡渡槽群
  黔中水利枢纽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在2018年实现向贵阳通水以后,对黔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对沿线地区脱贫攻坚起到巨大作用,从根本上改善了沿线水生态现状,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沿线城镇生活及工业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并具有发电、灌溉等综合功能,有效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建设亮点
龙场渡槽拱圈顺利合龙
  贵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导致了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在某些方面的施工难度甚至超过了‘南水北调’工程,如“水库的防渗处理”、“泄洪系统的抗冲消能”以及“高大跨渡槽建设”难题。尤其是“高大跨渡槽的建设”难中之难,其中,依托于菜子冲渡槽施工的科研项目“连续现浇高大跨混凝土梁移动支承平台施工技术” 获中国电力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工法“连续现浇混凝土梁移动支承平台施工工法,获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协会“2016年度电力建设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单跨200米的龙场渡槽,在拱式渡槽类型中为世界第一,拱箱采用全断面整体预制分段吊装的工法属国内首次采用,龙场渡槽的建成为贵州乃至国内水利渡槽(桥梁)“博物馆”增加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业类人士所关注;在河沟头、焦家渡槽施工中采用的叠箱变截面连续刚构渡槽施工在全国水利行业是首例。同时在工程建设中,积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渡槽、超大跨拱式渡槽、三维可视化安装及监控系统、旋挖灌注桩、大坝填筑中采用的智能碾压控制系统”等新技术、新工艺,保证了质量控制,确保了安全施工。
 
发布时间:2021-10-26 16:36:03 来源: 未来网 作者: 编辑: 未来网新闻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