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三峡”水情教育活动  >  水利科普  >  正文

三峡坝区和库区的文物是如何进行保护的?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地面和地下都遗存有大量文物,这些历史文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见证。尤其是三峡库区,早在200万年以前,已居住着中国最古老的“巫山人”,积淀着丰厚的巴楚文化,蕴藏着大量的地下、地面文物。

  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三峡水库蓄水而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的损失,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根据文物的重要等级,地下文物有的实行发掘保护,有的原地保护;地面文物有的实行搬迁保护,有的原地保护,有的留取资料。 

  在三峡工程坝区(三峡水利枢纽所在范围),中堡岛位于三峡大坝的坝轴线上,在修建一期导流工程中,必须予以挖除。为配合中堡岛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工程建设单位两次推迟进场施工时间,保证了中堡岛地下文物抢救性发掘工作于1994年汛前圆满完成,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三峡工程库区(三峡水库淹没范围地区),从1958年起,为配合三峡工程前期论证工作,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四川两省的文物考古机构和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前身)考古队,陆续进入三峡库区,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发掘。 

  1993-1994年,国家文物局组织有关单位,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对三峡库区的地面、地下文物进行了全面调查、勘探,还进行了小规模试发掘,为编制三峡库区文物保护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文物研究所在湖北省、重庆市文物保护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规划》。 

  三峡水库淹没区和移民迁建区共规划文物保护项目1087项(湖北库区335项、重庆库区752项),其中需要保护的地面文物364项,需要保护的地下文物723处,规划勘探面积3163万平方米,发掘面积187万平方米。 

  1996—2007年年底,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0多个单位的文物专家、科研和考古工作者,10多所高等院校的教授和专家学者,共计1000多人云集三峡库区,投入到举世瞩目的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他们不怕艰苦,不辞辛劳,顶烈日,冒严寒,为了保护和抢救中华民族绝无仅有的文化遗产,用心血和智慧,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物保护史上,写下了令人赞叹和敬佩的篇章。经过他们的艰苦努力和创新,圆满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三峡库区文物保护规划规定的地面文物保护和地下文物发掘任务。 

  重庆市三峡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和宜昌市博物馆以及有关市县文物收藏单位收集和珍藏了许多三峡坝区和库区的珍贵文物。

 

    

发布时间:2022-10-25 14:39:12 来源: 水利部 作者: 编辑: 徐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