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莫道桑榆晚

2020-07-28 15:37:55 来源: 求是网
山东栖霞多丘陵,大小2500余座山峰连绵蜿蜒,衣家村就在这大山褶皱、深沟腹地之中。

300多年前,衣家人的先祖参加农民起义军失败后,为了躲避追捕来此藏身。耸立的山峦,如一道道屏障,护佑了他们的性命,但也犹如一道道关卡,“卡”住了衣家人的发展。

山形陡峭,坡高坑深,衣家人靠在山上种果树维生,但上山没有路,只有踩出来的羊肠小道,运肥收粮全指着人肩挑背扛;“三年一大旱、年年水不足”,吃水、浇地也是难题。

“留不住都弃业抛家,当不的也离乡背土。”时光彷佛在这里凝固了,贫穷彷佛扎下了根。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只留下“嫁人不嫁衣家郎”的俗语回荡在幽幽空谷里,诉说着衣家人的无奈与彷徨。
 
“宁可干穷了,不能等穷了。干,才有希望。”

就这么“穷”等?17岁走出大山的衣元良30多年后回到家乡,满眼尽是苦涩:“村里太苦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2009年,他毅然放弃温州收入可观的水果生意,回村当起支部书记。妻子为此3年都不理他,他说:这是我的家,是我的根啊,我有责任来发展它。”
 

 

衣元良在村里的小广场召开村民代表会,宣传发动成立合作社。 烟台市委宣传部供图
 
衣元良带领村民们苦苦探索致富之路,但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规模小、效益低,贫穷依然如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就在这时,“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模式进入了衣元良的视野,他从中看到了希望:用合作社将老百姓组织起来,抱团取暖一起干!

2017年9月,衣家村合作社正式成立了,但通往幸福的道路并不会自然到来。

2016、2017年连续两年大旱,衣元良自掏腰包为村里买了4000元的“救命水”,可送水车硬是卡在山脚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全村40%的樱桃树旱死。

衣元良意识到:修一条进山的路,刻不容缓。没有钱雇施工队,只能自己上。然而,村里一共就50多户人家,年轻人又都不愿回来,留守的村民大多年老体弱,五六十岁算年轻的,平均年龄已经接近70岁,一半是妇女。这样一群人能修路?连他们自己都不相信。面对大山深沟,修路的梦想似乎遥不可及。

“宁可干穷了,也不能等穷了。干,咱们还有希望,不干,咱什么都没有。”就是衣元良的这句话打动了村民们。祖祖辈辈的梦想在这山里打转,什么时候是个头啊?苦熬不如苦干,大家决定豁出去了!
 

 

衣家村平均年龄近70岁、一半是妇女的“修路大军”。 烟台市委宣传部供图
 
“我力气不比你们大,但是我不能停!”

杨淑兰第一个举手支持修路。从2017年夏天起,81岁的她与社员们一起上山劳动,常常一干就是一整天。她那一头白发像冬天的积雪,白得晶莹耀眼。

提起修路的经历,老人摆摆手说:“我就是去搬个石头丢个沙什么的,不算啥。我愿意上山干,书记把自己的东西都撂了,豁上命领导大家,为大家好,咱当社员的再不干,谁干?共产党员带头干,我也使劲干。”

70岁的衣民总是早早来到修路现场,拿着铁锹沿着路边颤颤巍巍地铲碎石。他已经患脑血栓3年了,额头上的皱纹像刚犁过的田亩,他干得很慢,却不肯休息,他说:“大家都在干,咱能成天坐着么?我力气不比你们大,但是我不能停!”

那一年,山里的冬天特别冷,为了修路,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男劳力垒墙,妇女就打小工,帮忙搬着石头垫着沙。手冻裂了、脸冻伤了、鼻涕也冻出来了,但没有一人退缩。腊月十八,下了一场膝盖深的大雪,实在干不动了,村民们才下了山。

山路修到1公里时,衣进起、衣波、衣振勇三位老人很想去看看。衣元良开上车带着他们来到山上,望着山下的美景,87岁的衣进起老泪纵横:“元良啊,我们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到这个山顶上来,你们能干到这样,太难了!如果我能动弹,我也一定上来跟你干!”
 

 

衣元良带领村民们修路。  烟台市委宣传部供图
 

 
以前的衣家村是一盘散沙,如今是一条心,誓要修通这条希望之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衣元良说:“我们共产党人就是扛旗的,把旗扛起来了,老百姓知道跟谁走。不用讲过多的道理,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他们知道我们为谁而干,就会跟你走。”

一代又一代衣家人压抑的情感与斗志,在摆脱贫困的憧憬与期盼中、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聚变”中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我使劲活,我活一天干一天活!”

十多年的军旅生涯锻造了衣元良坚强的意志,但每次提起冯翠英老人,他总是禁不住湿了双眼。

那天特别热,73岁的冯翠英晕倒在修路现场,医院确诊为脑瘤,手术前她拉着衣元良的手说:“元良,等我病好了,我还回来跟着大伙儿干。”

她再没回来,手术失败不久便去世了。衣元良常常内疚不已,他说:“她到死这一天,也没看见咱把这个路修好,把水搞好,并且咱没给人家一分钱的工资。她攒了50多张工票了,我却没有钱给人家,死了都没给人家兑现。”

“老人们其实没有想过分多少钱,他们就想在活着的时候看到村里的变化,看到祖祖辈辈的愿望变成现实,”衣元良暗暗发誓: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要把路修起来,不为别的,就为对得起百姓这份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就是这样一支平均年龄近70岁的“修路大军”,他们满怀希望,憧憬着明天的美好;他们不懂什么大道理,却相信跟党走,跟着党支部干,就能有好日子;他们不会说什么豪言壮语,却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如今的衣家村,一条平坦的大路直通山顶。 烟台市委宣传部供图 王帅帅/摄
 

 
莽莽西岙山,他们一锤一锤地碎石、一锨一镐地整平,原计划1年500米的工程,靠仅有的40多个劳动力,出工9000多个,打炮眼2500多个,用掉炸药4吨多,用时7个月,硬是开辟出一条长5.5公里、宽5.5米的环山路,砌起了3.5公里长的路边墙。

“石头硬,铁锤硬,不如衣家村人的意志硬。”村口衣家村史馆里,磨短了四五公分的镐头,满是震裂纹的腊木炮锤锤柄,卷曲变形的铁锤头……无声地述说着这段劈山开路、向天要路的历史。

如今的衣家村,平坦的大路直通山顶。在合作社的带领下,村里还建起了深水井、蓄水池、小型塘坝,用水难题彻底得到解决;村里的170余头藏香猪、2000余棵“晚红脆”桃树、9个玉木耳大棚也正蓬勃“生长”,演绎着衣家村蒸蒸日上的美好生活。

 

有了路,衣家村的大樱桃再不用肩挑背扛了。 烟台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切才刚刚开始,衣元良对未来还有许多规划。如今已84岁的杨淑兰也不肯停下手中的劳作,她说:“咱多亏了共产党啊,我使劲活,我活一天干一天活!”

浓雾渐散,俯瞰衣家村,苍翠环绕,恬适静美。不远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标语闪闪发光。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衣家村古稀老人修路的感人实践证明,人民只要组织起来、团结起来,就能“无敌于天下”。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成千上万弱小、分散的群众组织起来,让一个个微小原子聚合裂变,爆发出磅礴伟力。要把一盘散沙的群众组织起来并不容易,为什么唯有中国共产党能“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因为我们没有私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我们党就有了最坚强的支撑和最深厚的底气,就一定能够风雨无阻向前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梦想,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来源:求是网 

采写:旷思思 王慧 

制作:李丹华 

审核:张西立 

作者: 编辑: 彭茹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1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QQ截图2020072815373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