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K1373次列车在浙江金华脱线停运约3小时,因车厢不通风,车内闷热,有乘客拿安全锤砸碎车窗。相关事件引发广泛关注,相关话题也登上热搜。
列车停运期间车内温度上升,空气流通不畅,有部分乘客要求开门通风是可以理解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列车工作人员考虑到当时列车停靠线路两侧无站台、车门距地面高度超过1.5米、事发时间为夜间且车外缺乏照明等因素,开启车门可能存在乘客下车摔伤的风险,且列车工作人员将各车厢乘务间、厕所、洗脸间、车厢内80余个能够开窗通气的气窗全部打开,进行通风降温,还提供了矿泉水和八宝粥,有利于帮助乘客降温解暑。尽管车内较为闷热,但尚未达到必须立即破窗或开启车门的紧急程度,因此未开门或破窗。在笔者看来,铁路部门从整体安全角度出发采取的相关举措也符合专业规范,有助于保障全体乘客的安全。
面对乘客砸窗通风的行为,有律师称其“符合紧急避险的限制条件”。据报道,列车恢复通行到站后,铁路公安对砸窗乘客进行批评教育,并未对其采取拘留措施。这也说明了该乘客砸窗通风虽有其冲动之处,但主观上并无恶意,在特定情境下仍具有情有可原的一面,而铁路公安的从轻处理也体现了执法的温度与智慧。
不过,从安全角度来看,砸窗通风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并不值得效仿。例如,在破窗过程中,玻璃碎屑若不慎击中周围乘客头部等无衣服遮挡的脆弱皮肤,可能造成出血伤害;在破窗后,周围车厢的乘客可能向该处聚集,一旦发生拥挤踩踏,极易造成人身伤害;此外,在列车恢复通行后,高速行驶下的破损车窗还存在危及乘客安全的隐患。因此,砸窗通风虽出于一时之需,但还需三思而后行。
总而言之,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安全永远排在第一位。应对此类突发情况,需要多方通力合作,对乘客而言,要保持冷静理智,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同时,克制情绪,避免做出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对于相关部门而言,要举一反三、防微杜渐,加强此类事件应急处置培训,切实筑牢平安出行路。(果言、潘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