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故事  >  正文

“轨道上的长三角”跑出“浙”里民生加速度

2025-04-15 16:31:39 来源: 钱江晚报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李丹丹 李瑞雪

长三角三省一市交通共联、便捷共享、文旅共兴,依托轨道上的“超级互联网”,一个更加多元、更加高效、更加紧密的长三角“幸福生活圈”逐渐成形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6年里,“轨道上的长三角”加速推进,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标志性成就之一。多层次、多元化、广覆盖、高密度的轨道交通网络,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为老百姓提供了与长三角地区快速便捷联系相适配的多层级轨道交通服务,体现出速度与温度的深层次变化。

交通共联,轨道上的“超级互联网”

从卫星视角俯瞰长三角区域,铁路网纵横交错,长三 角三省一市紧紧“抱成团”,轨道上的“超级互联网”逐渐成 形。仅2024年一年,长三角就有沪苏湖、宣绩、池黄、杭温等四条高铁相继开通运营。截至目前,长三角区域已拥有29条高铁线,高铁营业里程已超7700公里,较2018年的4086公里增长超85%,居全国第一。预计到2025年,“轨道上的长三角”将基本建成,形成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多层次、优衔接、高品质的轨道交通系统。一个“更快”“更畅”“更暖”的长三角,正因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变得清晰可见。

百姓出行“更快”了。湖州地处长三角中心区域,是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和环太湖经济圈的战略交汇之地,过去从湖州到上海一天只有四班高铁,且路线均需绕行杭州,前后耗时2小时。2024年12月26日,随着沪苏湖铁路的全线贯通,宁杭、商合杭、湖杭和沪苏湖高铁在湖州形成十字枢纽,湖州一跃成为“长三角交通之心”。如今,从湖州出发,向东至上海虹桥最快仅30多分钟、向南到杭州最快仅20分钟、向西到合肥仅1个多小时、向北到南京最快仅40多分钟。6年来,长三角轨道交通的变化是“可数”“可感”的。为充分用好沪苏湖、杭温、宣绩高铁等新线运能,长三角列车运行图于2025年1月5日进行调整,安排开行图定旅客列车1391.5对,较之前增加57对,其中,沪苏湖高铁共计安排开行动车组列车114.5对,杭温高铁共计安排开行动车组列车43对。长三角区域不断织密高铁网络,三省一市已基本实现3小时内快速通达。

站点衔接“更畅”了。2024年6月,G8387/90/87次“超级环线”列车从上海出发,途经南京南、合肥南、九华山、千岛湖、杭州东等21座车站,最终回到上海虹桥,行驶里程超过1200公里,用时8小时9分钟。这条“超级环线”不仅连接了上海、南京、合肥、杭州等四座中心城市,更是将沿线九华山、黄山、千岛湖等主要客流点串联起来,方便旅客在高铁枢纽城市换乘。同时,“超级环线”也是长三角环线的重要一环。2025年1月5日,长三角推出“一大、两中、一小”四条环线列车,双向对开、分级辐射。其中,“小环线”自2021年开通,连接合肥南—合肥。而随着宣绩、池黄、沪苏湖高铁开通,进一步补齐了两条“中环线”(合肥南—合肥南、上海南—上海)和一条“大环线”(上海南—上海虹桥),打通了长三角的“任督二脉”,在区域内实现站点间的无缝衔接。

列车服务“更暖”了。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许多路线看似一体,但实际上是由不同主体运营,在设备、管理以及服务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为了让“轨道上的长三角”服务更加“均等”,上海、江苏、浙江共同推动组建环沪轨道交通运营公司,负责跨省市域(城际)线路的运营管理工作,确保长三角地区要在未来实现“一票通达、贯通运营”。相关负责人表示,跨省市域(城际)线路的共同运营管理,将改变“三省一市”地方主导投资建设铁路分割运营模式,实现公交化运营,让长三角越来越像“一座城”。

随着长三角区域内交通“主动脉”不断延伸,“毛细血管”疏通同步推进,“轨道上的长三角”将持续提速、畅通、升温。

便捷共享,轨道上的“一日生活圈”

对于2.38亿长三角人来说,“轨道上的长三角”最直观 的感受就是“双城生活更方便了!生活品质更高了!”。持续 缩小的生活圈、通勤圈半径,让长三角“一日生活圈”从梦想变为现实。

就业选择更加多元。“过安检、刷卡、进站,从家门口到 工作地点全程60分钟,票价仅需5元”。近年来,这样每天往返于长三角不同城市的人越来越多。高铁班次频繁,高峰时段每5分钟一班,通勤变得像市内出行一样方便。人们在追逐特大城市收入、发展机会的同时,也能在中小城市享受良好的居住条件和家庭团聚时间。《上海大都市圈通勤报告2024》显示,上海与周边城市跨城通勤规模逐年上升,从2018年10.3万人,逐步增加至2023年15.5万人,增长超过60%。

引才留才更有“底气”。研发和销售在杭州、上海、南京,生产基地在当地的“两头在外”模式,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的选择。永嘉申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表示:“温州处于浙西南,过去因为区位优势不明显,当地公共服务配套不如大城市,所以存在引人难、留人难的问题,但是杭温高铁开通后,到杭州只需一小时、上海只需两小时,专家、研究人员来企业指导更为方便了!”便捷的轨道交通为长三角区域内人员跨域合作提供便利,为地方“柔性引才”和企业“研发+生产”“总部+基地”模式创造了交通基础。

生活方式更有“新意”。沪苏湖高铁开通后,从上海到安吉仅需45分钟,直通“沪”外课堂为学生带来了全新体验。踏入“考古小课堂”,一站式体验考古发掘、文物修复、文物拓印的全过程,非遗课堂、户外赛事等各类特色研学活动更是成为热门选择。截至目前,安吉已推出考古大学堂等150余个精品研学课程,红色研学、考古研学等10余条精品研学线路。2024年12月,“乘着沪苏湖高铁去研学(上海)推介周活动”吸引了近百家上海当地学校、研学机构等,安吉与上海五个项目进行了签约。经高铁的“牵线搭桥”体验新生活,在长三角已是常态。工作日在职场打拼,周末享受长三角山水人文;在“家门口”,就能轻松找到长三角名医看病;退休之后,在长三角城市旅居享受惬意晚年……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休闲资源因交通便捷,广泛辐射、惠及周边中小城市居民,极大丰富了长三角区域内居民的生活体验。

,

发达的轨道交通体系打开了长三角“任意门”,不断“模糊”着三省一市的城市边界,让长三角人从“好邻居”真正变成“一家人”。

文旅共兴,轨道上的“江南百景图”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如今,身处长三角,轻轨穿梭、高铁飞驰,便可一日尽览长三角风光。“轨道上的长三角”,为三省一市的老百姓打造出一个互融互通的文旅生活圈,也给各地文旅发展带来了“黄金机遇”。

“轨道网”变“文旅圈”。在充分考虑各地特色和长三角旅游市场“近车程、短距离、高频次、个性化”特点的基础上,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合推出百座“高铁旅游小城”,打造“一路繁花”“一江春水”“一杯香茶”等四季主题榜单,围绕“古镇新韵”“和美乡村”等十大主题,推出138条旅游线路,其中,上海12条、江苏42条、浙江42条、安徽42条。城市之间的文旅发展也从“各自为战”走向“花式抱团”,2024年11月,溧阳、松江、淳安等长三角16座山水小城组建“畅游长三角·高铁旅游城市联盟”,串联起天目湖、新安江、千岛湖、九华山、徽杭古道等一众风景名胜,通过整合景点资源联动推广、共同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提供餐饮住宿优惠、发放惠民景区门票等政策,为游客带来更优质的旅游体验。

交通“增量”变文旅“流量”。乘坐“乐游长三角•诗路杭绍台”高铁旅游线,可沉浸式感受嵊州的越剧《梁祝》、新昌的调腔快闪、天台的“济公”表演秀……目前,“乐游长三角”旅游专列联盟已与江苏盐城、浙江嘉兴和衢州、安徽六安和淮北等城市联合推出旅游专列线路,坚持一线一特色,吸引旅客“留下来”。一条条“轨道线”的建成通车,带来的是沿线城市文旅“热度”的不断提升。比如,杭温高铁将仙居神仙居、磐安百杖潭、横店影视城等旅游资源串联起来,让“下车即到景区”成为现实。神仙居景区旅游集团负责人介绍,此前游客到神仙居需要多次换乘,高铁开通后,中秋、国庆假期,神仙居景区游客量达到15.8万人次,同比增长16%,预计高铁开通后景区游客量将实现20%以上的增长。2024年,仅国庆长假期间,长三角三省一市旅游人数达到11322万人次、创造消费超过千亿元,其中浙江接待游客超369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8亿元。

“小城”变“顶流”。位于温州北部、楠溪江中游的枫林古镇,曾因水陆交通之便一度成为永嘉的副中心。然而,随着公路改道,交通优势不再,古镇发展也逐渐落后。随着杭温高铁的开通,一切迎来了转机。杭温高铁在枫林设楠溪江站,仅需20分钟便可抵达古镇。“来枫林的游客多了!平台推荐也多了!”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枫林古镇日常游客量大约200-300人,周末或者节假日可突破千人。芙蓉村、苍坡村、丽水街等周边村落,也打破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局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24年国庆期间,芙蓉村博物馆群日均参观游客人数4500人左右,在带“火”流量的同时也成功带“富”了村民。

“轨道上的长三角”,拉近了三省一市的时空距离,让这片土地上的城市乡村、山川河流紧密相连,不仅为游客展开了一幅“十里不同天”的画卷,也在无形中改变着大众的出行体验和生活方式,打造出一个更加多元、更加高效、更加紧密的长三角“幸福生活圈”。

专家点评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

交通是民生之本,也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基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基础设施建设不断突破瓶颈,互联互通日益深化。本文全面而深入地剖析了长三角轨道交通网络的完善对居民生活的积极影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因轨道而更加紧密、更加便捷、更加美好的长三角。多层次、多元化、广覆盖、高密度的轨道交通网络,不仅极大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而且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无论是跨城通勤还是休闲旅游,高铁、城际铁路等轨道交通方式都已成为人们的首选。这不仅节省了时间成本,更提升了出行体验,使得“双城生活”模式得以实现,也为人们的就业选择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更多元化的可能。同时,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也促进了长三角地区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各地特色旅游资源通过轨道交通线路得以串联,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旅生活圈,不仅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也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随着长三角轨道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和升级,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片土地上的城市乡村、山川河流将更加紧密相连,百姓的生活也将因轨道而更加美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未来网新闻侯智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