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库铁路新疆段的依吞布拉克,因附近的一眼泉水得名,这里地处阿尔金山海拔3200米的地方,周围除了大山就是一望无垠的戈壁。在这里,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若羌基础设施段依吞布拉克综合维修车间的青工们日夜坚守着阿尔金山高原小站,守护着格库铁路的安全畅通。
我的青春有一抹“高原红”
午后的高原大风如期而至,吹得衣服呼呼作响。此时的若羌平原地区已经零上18摄氏度,而在高原还是零下14摄氏度。“‘天窗’时间到,准备开启栅栏进入线路。”对讲机里驻站防护员下达了调度命令,现场防护员布拉合·阿孜法提复述着命令,综合维修工区电务班组班长李森洋指挥着工作人员抬着工具和机械设备开始整修作业。
“张师傅,我要操动道岔了。”信号工沙尼亚·玉送江在20公里外的乌尊哨站行车室担当站控任务。她眼睛盯着电脑屏幕,拿着对讲机,随着室外工作人员的要求不停点击鼠标,嘴里不断复述操作注意事项。从若羌到米兰,再到依吞布拉克,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的姑娘沙尼亚·玉送江在铁路工作1年多了。
“年轻人就要挑战一下自己。”布拉合·阿孜法提摘掉帽子,取下围脖,白皙脸庞上的“高原红”格外醒目。从北疆盆地到南疆高原小站,这位来自新疆昌吉呼图壁县的姑娘,已经在依吞布拉克站区3个年头了。
在阿尔金山的高原上,格库铁路就像一条钢铁巨龙蜿蜒伸展,从海拔800多米攀升到海拔3600米。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工来到格库铁路新疆段高原小站,他们挥洒着青春的汗水,迎送着一趟趟列车,见证着高原的日升月落,守护着钢铁大动脉的安全畅通。
青春就是“心跳出来”的感觉
28岁的李森洋是2022年到达依吞布拉克综合维修车间。他所在的班组有12个人,多数为“00”后,平均年龄28岁。他们负责格库铁路新疆段阿尔金山站到呼伦河站间30组道岔、81架信号机、87个轨道电路的养护维修,管辖的6个站里有5个是无人站。
“到这里的第一感觉就是有点喘不上气来”,说起初到依吞布拉克的印象,李森洋说:“就是呼吸困难,爬楼梯都不能快,要不心就像跳出来一样。”小站的工作单调且繁重,每一处铁轨的稳固、每一个信号的准确、每一段接触网的牢靠,都关乎着列车的安全运行。
高原气候空气稀薄,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高原小站给人的感觉不一样”,说话的是24岁的杨德才,这位来自黑龙江黑河的青年人2021年主动申请来到了依吞布拉克站区,一待就是4个年头。在一次阿尔金山站的道岔捣固作业中,杨德才负责电务配合作业,由于随身携带的连接线不够长,“天窗”时间只剩40分钟,杨德才就跑步前去取线,带着“心跳出来”的感觉,杨德才在规定时间里更换了连接线。
在这里,李森洋和年轻的工友们时刻坚守着格库铁路的安全运输,用热血与青春谱写着一首首别样的奉献之歌。
高原小站上不一样的青春
头一天的施工结束的较晚,综合维修车间的职工在早上点名后又归于宁静。湛蓝的天空下,云彩缓缓流淌,高原小站静静地矗立着,院内道砟摆放的“扎根边疆、奋勇争先”八个大字在高原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别样的光彩。
2021年,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的冶鑫舍弃了新疆若羌县米兰镇的小繁华,来到了孤寂的高原小站,并逐渐成长为班组的骨干,“我就想着能够锻炼自己,不断提升自己。”冶鑫的家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妻子是一名小学教师,每当寒暑假,妻子都会来到这里,体会冶鑫高原小站的生活。冶鑫坦言,他守护的是归家的路,这条路一头连着自己的责任,一头牵着家庭的温馨。
家在青海省海西市的张实,从小的梦想是走出牧区。2021年张实来到这里,成为了一名接触网工,“我们的青春比海拔还要高6米多”,他每天带着工具材料,奔波在线路上,攀爬在接触网杆和作业梯车上。“我要在高原小站磨炼不一样的青春”,从小在高原生长,他了解高原的脾气,也摸透了高原生活的习性。
在这片广袤的高原上,他们的故事,将成为格库铁路线上永不褪色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