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关注  >  正文

创新工艺打造数智高铁

2025-04-24 23:53:41 来源: 人民铁道报

图为钢箱—混凝土部分斜拉桥六律邕江特大桥。宋彤波  摄

图为南珠高铁南玉段通信机房采用上走线布线工艺。宋彤波  摄

图为玉林北站站房顶部安装了太阳能光伏组件,通过采集太阳能为车站提供用电保障。白玉翠  摄

  从南宁东站乘坐动车组列车,沿着南珠高铁南玉段一路向东,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条绿色之路、生态之路、科技创新之路。施工单位在南珠高铁南玉段设计施工过程中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构建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的现代铁路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改进设备管理模式,向智能化、绿色化、数据化转变,打造“数智高铁”,有效降低高铁开通后运营管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一座会发电的车站

玉林北站是南珠高铁南玉段全线新建最大车站,站房外观设计宛若湖边展翅的凤凰。

走进车站候车大厅,天花板上一根根颀长的钢桁架整齐排列,如星星般的灯盏点缀其间。站房顶部覆盖着的2892块太阳能光伏组件,不断为这些璀璨夺目的“繁星”提供电能。

玉林北站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是2023年广西绿色交通试点项目。这是一个会自己“发电”的车站,可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供站内使用,年发电量约为160万千瓦时,每年可替代标煤约479吨,节约成本且减少碳排放。

作为支撑的钢桁架重量不轻,又是怎么吊装上去的呢?

施工单位对施工技术进行了创新,先在地面拼装两侧桁架,然后进行分块吊装和中部大跨度楼面拼装,最后再整体提升。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把提升器全部设置于两侧吊装区桁架上部,达到桁架拼装与主体结构施工同步进行,最大限度实现平行流水作业,缩短施工周期,也保障了施工安全和质量。这一工法获得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工程优质结构奖等荣誉。

施工中,施工单位将基坑降排水作为生产用水,采用水雾喷头控制扬尘,设置沉淀池,重复使用冲洗车辆的废水,有效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玉林北站还采用可周转式集装箱、可周转围挡、太阳能路灯、空气能热水器等20项施工设备,实现了绿色建造。

装上防弹玻璃的机房

迈进横州站信号楼机房,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黑色的通信机柜,柜子里安装的是南珠高铁南玉段通信设备。

南宁通信段职工董承武介绍,这是智能光纤配线架,可自动读取配线架光纤接口与网线接口的连接信息,监测设备端口状态,实现对配线架端口的数字化管理。

“每个单元箱有48个端口,每个端口都设有LED灯状态和告警显示,如果发生故障,指示灯就会熄灭,可以对故障实现精准定位,助力工作人员更高效地发现故障。”董承武说。

通信机柜上方,是一束束按颜色分布的整齐线缆。南珠高铁南玉段沿线所有通信机房都采用上走线布线工艺,这便于线缆的检修维护和线路调整,也有利于防火安全。

南珠高铁南玉段全线的光缆接头盒采用透明可视阻燃光缆接头盒封装。该项封装技术可以在不开盒的情况下,通过透明可视接头盒盖子和收容盘了解接头盒内的情况,在应急抢险、日常维护等情况下便于快速准确地判断光纤是否连接正确。

玉林北站一侧,是配套的通信信号设备机房。在入门处的机柜上,贴有一张印有二维码的纸。扫描二维码,即可跳转到设备管理台账,页面显示有巡检记录、纸质文件拍照存档等操作入口,还有设备所在位置、规格型号、设备厂家等设备信息,以及机柜安装和布线负责人、安装日期等实名制登记信息,最后还附有机柜安装技术交底文件。

南珠高铁南玉段“四电”设备实行数据化、智能化、可视化管理,方便日常维修养护。机房下部走线上方覆盖的是防弹级的玻璃,透过玻璃,可以看到下面一排整齐的黑色线缆。而以前,线缆一般使用静电地板覆盖,每次检查都要翻开地板,无法随时监控线缆情况。

桥梁背后的科技密码

南珠高铁南玉段线路全长193.31公里,正线桥梁有140座、共125公里,占线路总长的65%。一座座铁路桥如长龙卧波,让天堑变通途。

南珠高铁南玉段六律邕江特大桥、六景郁江特大桥的主桥均长621.5米。桥下,一艘艘船舶往来穿梭,奔赴目的地。为了保证航道等级为内河I级,这两座大桥跨度均被设计为320米,采用斜拉桥结构设计。

“过去,斜拉桥更多是运用在公路上,铁路桥较少运用这一结构。南珠高铁南玉段按无砟轨道、时速350公里达速设计,桥必须要承受轨道和钢轨的重量,这给斜拉桥又‘上了难度’。”这是南宁铁路工程建设指挥部玉林指挥部副指挥长周恒松从业以来遇到的最复杂的工程。

跨度如此之大的桥梁,如果按往常全部采用混凝土浇筑,则桥梁“太重”了;若使用钢箱则又“太轻”了,无法满足高铁行车要求。

经过周密测算和技术创新,设计单位设计出国内首创桥式方案的钢箱—混凝土部分斜拉桥,即桥梁中间83米为钢箱梁,两端为混凝土梁。

这一“混搭”让这两座桥成为国内在建时速350公里无砟轨道高速铁路最大跨径钢箱—混凝土部分斜拉桥。

横州市百合镇平福渡口附近的百合郁江特大桥长612米,主塔高度为146米。这座大桥地下溶洞众多、岩层破碎,受附近船闸影响,大型施工设备进场困难,钢混结合段工艺复杂、大吨位钢箱梁安装线形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施工单位自主研发了一种变幅达20米、吊重达200吨的步履式自走行桥面吊机,解决了常规吊机变幅小、钢箱梁安装难的问题。他们投入使用雷达遥测监测仪新设备,斜拉索形变测量精度达0.2毫米,探测范围为500米,索力测试较传统设备提高10倍,还运用全自动测量机器人监测技术,自动采集测量钢箱梁架设过程中各项数据,避免人为误差。如此“绣花针”般的精细施工手法,确保了大桥高质量建成。

目前,南珠高铁南玉段项目已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80多项。

编辑: 张欠欠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