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  正文

八千里路跨越 二十七载情牵——北京扎根新疆和田援建纪实

2023-10-22 21:51:12 来源: 新华社

天安门以西8000余里,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新疆和田,处处都讲述着北京援建的故事,一讲就是27年。

1996年以来,北京把援建和田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坚持首善标准,累计向和田地区和兵团十四师投入援疆资金192.4亿元,选派干部人才3574名,实施各类援疆项目1630个。

如今,和田的产业基础愈加厚实,稳岗就业有序推进;教育、医疗水平持续提升,民生基础有效夯实;百姓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京和两地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加强。

八千里山川河田,隔不断京和情深。两座城的“牵挂”,在昆仑山脚下这片土地绵延不息。

真功实效:“扎下根”的产业带动就业增收

在地处和田的京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一台台缝纫机牵引着线头在布匹上穿梭,做出一件件工装服。和田土生土长的“95后”奴尔尼沙汗,已是这家北京援疆企业的服装车间主任,月收入8000多元。

图为10月16日拍摄的京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服装车间。新华社记者 赵旭 摄

7年前,这家公司在一片荒地中拔地而起,如今已建成西北地区首个全产业链的产业用纺织品生产基地,累计带动和田地区5000多人就业。奴尔尼沙汗清晰记得,建厂之初,停在院子的私家车只有两三辆,现在已有上百辆。

产业兴则发展快。北京依托人才、技术、市场等优势,结合和田实际,在疆内外搭建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和招商工作站,开展招商推介活动。截至目前,招商引资落地企业262家,投资额206亿元。

金秋时节,记者走进和田县稻香村,金灿灿的稻谷与一连片“阿以旺”特色民居相掩映。这个村子原叫“阿亚格墩”,意为“最后一个土堆”,一度生态恶化导致“沙进人退”。2021年,在北京援疆资金支持下,村民迎来期盼已久的人居环境提升、灌溉系统改造,得以“人进沙退”。为铭记北京援疆真情,全体村民表决通过,将村名改为“稻香村”。

如今,结合千年水稻种植文化,这里成了民俗特色旅游村。35岁的阿米娜辞去镇上服装店的工作,在家里经营起餐饮业。邻居帕提米不仅办起民宿,还在家里开设刺绣工作坊,取名“如意刺绣坊”。她说,这个名字代表“生活如意”。

建设种羊现代化繁育基地、推动北京国有企业落地和田……在北京援疆助力下,和田产业发展焕发新活力。近十年来,北京共实施产业援疆项目296个,投入资金46.15亿元,解决就业8.8万人次。

随着腰包鼓起来,这里的群众生活更有盼头了,“如意家庭”也越来越多。

真帮实扶:“带不走”的队伍提升民生获得

临近中午,赶来和田县人民医院新院区看病的患者和家属仍络绎不绝。

“现在看病方便很多。”和田市民佐日古丽感叹,以前往往要驱车40多分钟到地区医院看病。“现在用不了10分钟就到,有北京的医生,心里也踏实。”

今年5月,北京佑安医院超声科医生张嫄把诊室“搬到”北京援建的和田县人民医院新院区。诊室内,本地医生古海尔尼沙站在张嫄旁边,学习如何判断胎盘成熟度。

10月17日,在和田县人民医院新院区,北京援疆医生张嫄(左一)带着和田当地医生为一名孕妇做检查。新华社记者 赵旭 摄

一个专家援疆,就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近十年来,574名援疆医生与1083名受援地医生结对“师徒”,大大提升了当地医疗水准。

和田县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黎萍说,2012年起,在一批批北京援疆医生接力下,医院临床科室已从原先的10个,发展为26个,2020年还组建了重症医学科。医院门诊量提升3倍多,儿童、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近50%。

一茬接着一茬干,医疗援疆不断开花结果。昆玉市人民医院传出“第一声婴儿啼哭”、和田地区妇幼保健院建起“儿童早期发展中心”……近十年来,北京累计投资23.5亿元,还新建改扩建17所医院,改造33所乡镇卫生院。

16日下午,记者来到北京援建的和田市北京海淀小学,校园里书声琅琅。

三年级语文课上,来自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的援疆教师武静,领着学生阅读《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教室一进门的书架上,摆满关于航天史、经典文学、急救知识等课外读本。

“老师不仅教课本知识,还告诉我们多读课外书。”学生麦尔则耶径直跑到书架前,取出一本《格林童话》,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说:“我现在还学会了自己编写童话……我写了《玫瑰花开店》《一个小姑娘》。”

北京援疆教师为孩子们开设了音乐、书法、绘画课程,学校专门配备宽敞明亮的艺术教室,还建了5G全息投影教室,把远在各地的专家“请到现场”,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听讲座。

这所小学是北京教育援疆的缩影。近十年来,北京帮助和田新建改扩建218所幼儿园、中小学、职校,新增学位20余万个;培训幼儿园、中小学教师1.6万人次;援建昆玉市职业技术学院等。

诸多民生领域,彰显北京担当: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受益人口达到50万人;支持25万余套安居富民房和游牧民定居房建设……

真情实意:“润人心”的交融凝聚民族团结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今年3月,由北京、新疆联合出品的舞剧《五星出东方》在和田首演。剧情落幕,观众纷纷找演员要签名、拍合影。

3月19日,在新疆和田,《五星出东方》表演结束后观众与演员合影。新华社记者 赵旭 摄

《五星出东方》的线索——国宝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正是在和田出土。“我在博物馆见过这个护臂,在家门口看到这场剧很亲切。透过剧情,感受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和田观众谷义萌说。

感悟文化,绕不开博物馆。走进由北京援建的和田地区博物馆,和田历史文化展、尼雅遗址专题展,带观众领略和田作为“玉石之路”和“丝绸之路”重镇的历史积淀。

和田地区博物馆馆长张化杰说,一座博物馆,浓缩一座城。“这里为市民和游客带来沉浸式历史文化体验,对于文化润疆、文旅融合具有重要价值。”

北京发挥全国文化中心优势,持续推进文化润疆建设。近十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8.86亿元,实施263个项目,推动当地文化阵地“强起来”,文化活动“火起来”,干部群众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同时,北京力推两地交往交流交融,持续举办“我在北京有个家”青少年助学帮扶、“热爱祖国走进北京”夏令营等多种活动,增进民心交融,建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7月30日去了北京,看了天安门、天坛、圆明园、国家博物馆,北京可真大呀!”今年暑期的京和融情活动,给和田县罕艾日克镇的五年级学生艾克达留下深刻印象,她都记在日记里:“将来我一定会努力学习,考上北京的大学。”

一批批援疆干部人才俯下身、扎下根,用担当书写“京和情深”。今年刚到和田的援疆干部刘晓,来了就和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办实事、解难题。“百姓日子越来越好,眼里就多了希望和信心,心里就多了对民族团结的认同。我们要倾尽全力,让他们更有盼头。”

在京和纺织工作多年的和田员工古丽苏木汗感慨:“没有北京援建者,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看到他们特别亲,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以文润心、交流交融,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不断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巫新华说。

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党委书记李志遂表示,北京将继续坚持首善标准,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务实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产业援疆,加大教育援疆工作力度,创新拓展智力援疆,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切实改善民生,为和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不断贡献北京力量。(记者王明浩、乌梦达、赵旭)

作者: 编辑: 高富灿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