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不让一个人掉队!“无障碍天下”使者为无障爱奋斗

2020-09-26 13:21:12 来源: 未来网
近年来,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规政策密集出台,《民法典》首次在国家基本法律中规定无障碍环境建设内容。

  未来网北京9月26日电(记者刘佳佳 聂菲)“如何让所有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地获取信息,如何让信息交流、信息服务更加便捷……青年一代应该扛下这‘无障碍天下’的大任。‘不让一个人掉队’,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信息交流的障碍,让所有人都能共享信息革命所带来的红利,共享新时代科技与人文相融的温暖。”金秋九月,西子湖畔,我们惊喜地发现四位年轻人在激情澎湃地宣读着倡议。他们是清华大学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中国青少年无障碍发展使团和浙江大学学生代表,他们在第15届中国信息无障碍论坛暨全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展示应用推广会上向全国青少年发出了《做无障碍天下使者》的倡议。

  《做无障碍天下使者》倡议现场(图源主办方)

  新时代小康生活呼唤无障碍的“春天”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国务院《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颁布实施第八周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格外关心残疾人特殊困难群体。9月17日,总书记在湖南考察与基层代表座谈时,强调“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的标志,我们要高度重视。”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如今,同样拥有着对美好生活向往的8500万残疾人以平等、参与、共享的全新姿态,“迈步”在奔小康的幸福路上……

  近年来,国家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规政策密集出台,《民法典》首次在国家基本法律中规定无障碍环境建设内容。目前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已进入城市的整体规划、民生的全面保障、社会的全面参与的新阶段。

  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也在视频寄语中深切表示,从事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同志们要多调研,带着亲人般的感情,到残疾人身边去倾听,了解他们的愿望和需求,制定最科学、最人性化的标准,推广最好的设计。要通过典型示范,大力推进应用。

  据记者了解,全国多地已经开始“无障碍”改造,从家庭无障碍改造到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从残疾人专用辅具发展到通用设计,从有形的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到无形的制度、行为习惯,从简单改造到针对个体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让无障碍辅助效果接近最大化。

  “要打造全方位的人文无障碍生活圈。”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一直在为残疾人群体“鼓与呼”。他倡导让“无障碍”走向“无障爱”,让社会更加充满温度,充满“无限爱”。

  播下无障碍文化的“种子” 让无障爱事业薪火相传

  吕世明在此次活动上表示,“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融入新时代全面小康、城乡建设、美丽中国的宏图伟业,城乡环境、信息交流、人文服务无障碍水平不断提高,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得到普及,无障碍理念和意识更加深入人心,无障碍建设的社会动员力和参与度大大增强。”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全国残联积极凝聚多方社会资源,将无障碍发展理念推广进社区、进家庭、进校园,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无障碍的“种子”,以此引起全社会更广泛的关注,帮助行动或感知不便的群众更平等地融入社会。

  目前,幼儿园、中小学和高校一整套“普惠”体系在推进中国青少年更多了解和重视无障碍发展,推动通用无障碍发展理念的普及。幼儿园阶段,开展体育活动《导盲犬》,练习闭眼向前走的动作,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小学阶段,开展红领巾人道主义进课堂,普及“平等、参与、共享”的残疾人观;中学阶段,则是由北京四中、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等学校联合成立中国青少年无障碍发展使团;大学阶段,成立了“无障碍天下”使团,鼓励全国青年学子做“无障碍天下”使者。

  “如今的“无障碍”早已不是残障群体的“专利”,已成为全社会所有人共享的“普惠”概念。”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孙一平表示,倡导无障碍的理念,应该树立全民意识,使之成为社会所有成员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融合发展的民生所需、人心所向、社会所盼。

  “要想发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树立全民意识,一定要增强无障碍文化自信,坚守无障碍文化责任,彰显无障碍文化力量。”孙一平强调,无障碍文化的力量,具有强大的社会感召力和凝聚力,情系人民福祉。

  “青年的使命就在于‘天下’,‘无障碍天下’的大任我们来接班!”在这次《做无障碍天下使者》倡议中,无障爱使团指出,“我们要做校园无障碍的宣传者、普及者,关注校园信息无障碍建设,关注残障学生的信息无障碍需求,推动增设信息无障碍开发课程,推进将信息无障碍列入通识教育,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无障碍理念,培养无障碍意识,让‘无障碍天下’从学生抓起。”

  “无障爱”使者、清华大学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学生俊彦告诉记者,无障碍与所有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我们使者希望通过我们的声音激励和感染更多高校、社会团体以及一切不了解或是对通用无障碍理念知之甚少的人们,让所有人都能体会到无障碍的价值和魅力。

  多元介入促发展 公民相融“奔”愿景

  无障碍环境建设方便所有需求人群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共识,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努力。

  目前,面对规范、标准又适用的无障碍设施尚有缺失、管理机制和手段缺乏、残疾人在信息获取方面仍存在较大障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吕世明呼吁,为保障残疾人信息获取,电视新闻和节目应普及添加字幕或手语翻译,并为此要制定相关国家标准,严格节目的验收。

  同时,他认为,教育部门应加大对既有校园无障碍的改造力度,提高新建校园设施的无障碍标准与数量和质量,尽快制定校园无障碍国家标准。文化和旅游部门要提升文化影剧院和场馆的无障碍环境。

  孙一平提出我国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设计师层面、施工团队层面还需加大力度将无障碍理念融入,在设计之初制定“畅行”原则,通过树立样板、建立机制、加强监管等措施,保证无障碍设施实现专业性、需求性。

  “中国城市、乡村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一,当前还没有解决特殊人群无障碍出行的硬件建设问题,未来还需要解决特殊人群公平参与社会管理的软件建设问题。第二,当前还只是在满足特殊人群普遍需求的层面,应该看到残障人士的残障状况各不相同,需求也各不相同,未来还需要解决特殊人群的个性需求问题,比如家庭环境改造,就应该是一家一方案,一人一方案,而不是都安装扶手那么简单。第三,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制度设计、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不断努力。”同济大学教授李斌说到。

  让无障碍“花开满园”,有爱无“碍”

  “让爱护无障碍设施成为道德规范和公民自觉。”张海迪提出,在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所有人都应该享受平等和尊重。在一个愈发富强、自信的中国,无障碍出行、无障碍地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经济发展成果,也应该是每一个人的权利。

  面对未来的无障碍环境,社会各界纷纷表示出对无障碍建设的美好期待。

  “作为建筑学专业的老师,在专业领域内,我们会一直把通用设计、无障碍环境设计作为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持续推进。不但要满足健全人的使用需求,更要满足特殊人群的需求,”同济大学教授李斌称。

  “无障爱”使者、清华大学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会长江梦南表示,“作为‘无障碍天下’使者,我们的使命是做无障碍的普及者、研究者、行动者、推动者和奉献者,为无障碍的建设奉献我们的青春和热血,让无障碍‘花开满园’,让每个人独立、平等、自由地参与社会生活。”

  她希望,在不远的未来,每个人都能生活在一个畅通无阻,平等包容的环境中。听障人可以随心地“看见”声音,视障人可以便捷地“听见”文字,肢障人可以随心所欲地畅行天下,所有人都可以享有温暖、平等、尊重的社会生活,不再不知所措、窘迫犯难。

  学生俊彦对未来人居环境有一个畅想,即愿世界没有“碍”,只有“爱”!

作者: 刘佳佳 聂菲 编辑: 未来网新闻安鑫

新书打榜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1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图片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