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大的一块石章在匠人游刃有余的篆刻下,展示出汉字的姿态万千;纤薄的竹篾经巧手编织,成为一个个纹样复杂的竹制工艺品;粗糙的木头也能在凿刻之后,变身精巧的建筑木雕模型。手工匠人们用简单的工具刻画出一个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在编织琢磨之间,擦亮非遗的光芒,标划时代的坐标。
非遗技艺的传承关键在人,没有匠人的传授就没有文化的延续。如今,老一代匠人有自己的坚守,新一代匠人也有自己的坚持。不少“90后”“00后”传承人以年轻人的新视角看待非遗传承,利用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的新生,借助直播等方式扩大非遗影响力,让古老非遗呈现活力年轻态。社会各界的关注也让非遗传承人更有动力、更有底气。自2017年开始,每年一届的“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让越来越多的非遗匠人从幕后走到台前,非遗传承人的队伍越来越大,也吸引着无数生力军为传统文化添砖加瓦。
非遗的传承不仅需要匠人,更需要匠心。每一件作品都需要时间的打磨,快节奏的时代,少有人具备这样的耐心。但不论是周氏木雕第七代传人周广胜将木雕做成“文化符号”,还是一把蔑刀传三代的竹编世家的代代坚守,总有人担当起传承非遗的大任。不破不立,非遗在保护的传承也需要“破圈”。年轻的力量的注入,带给古老艺术新的发展动力;现代科技的融入,让木雕成为日常装饰,让竹编化身时尚元素,成为生活中摸得到的文化载体。广大青少年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也能够触摸到更多非遗作品,在新的传承风尚下为非遗注入更强大的力量。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希望广大青少年在非遗中感受伟大的工匠精神,也期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策划:管真真 姚凌
漫画:陈义超
文字:徐可心 路晴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支持项目)
11-15 11:41
11-15 11:41
10-14 17:53
11-16 14:22
11-15 13:31
11-15 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