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首页 > 有请校长 > 正文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

2023-04-12 11:34:59 来源: 未来网

  

  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刘长铭,全国知名教育家,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原北京四中校长,从教40余年,从事学校管理工作20余年,现任中国教育学会高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岭南师范学院等兼职教授、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专家,曾任第七届国家督学、世界名中学联盟(World Leading Schools Association, WLSA)副主席。

  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多半是悲剧

  夫妻关系永远第一重要,千万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凡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等待这个家庭的多半是悲剧,所以在构建自己的家庭教育环境的时候,首先想到夫妻之间要和谐的相处;我目睹了许多“错位家庭”的生活,绝大多数都是悲剧。

  原因很简单:首先,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错位很可能导致孩子在社交生活中的错位--自我中心、目无他人、缺乏互助意识、不会换位思考、缺乏合作精神,等等,这可能导致孩子变得孤僻、自私、少友、缺乏幸福感等,因为愉快的交往是人幸福感的重要来源。而孩子的异样又常是家长产生焦虑的根源,这种焦虑又会成为破坏家庭气氛的祸因。其次,当一个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的时候,夫妻关系被降到了次要的地位,家庭纽带的牢固性受到威胁,家庭的基础就可能会遭到破坏,而这则是产生悲剧的更直接、更重要的原因。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母以子贵”,这种传统观念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身边的许多家长。但是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极其要不得的腐朽观念。如果家长总希望让孩子给自己挣面子的话,那么等待着这个家庭的很可能是不幸。

  教育始于家庭

  教育始于家庭,孩子从家庭这所学校“毕业”后才进入小学和中学。

  在家庭这所学校中,最重要的教师就是父母,最重要的课程就是培养习惯和态度,最重要的教材就是父母的言行。

  这里所说的态度,是指孩子最初形成的对待他人的态度和对待学习的态度--乐于和朋友相处、对事物感兴趣、有好奇心、乐于接受知识、渴望学习,等等。

  至于在学前认识了多少汉字和外文单词,背了多少唐诗宋词,做了多少算术题,学过多少门艺术,这些虽说都很重要,但绝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他或她对学习有主观愿望,那么这些在后续的学校学习中甚至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可习得。

  习惯和态度是孩子初期人格的外在表现。习惯和态度如何,也就是家庭学校的毕业成绩,对孩子日后的学习生活状况影响巨大。家庭教育决定孩子在学校是否优秀,孩子在学校所表现出的差异,则反映出了前期家庭教育的成果。

  孩子的任何优点和缺点都可从家长身上找到痕迹。父母对后代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这是家族文化基因复制和传递的结果。我们通常说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意思是说,孩子不可避免地要带有家长或家庭甚至可以说是家族的文化基因。

  在北京四中,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到, 80%的学生认为他们的道德品质决定于家长的影响, 70%的学生认为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观点来自于家长的影响, 60%左右的学生认为家长的文化修养、性格及工作、生活态度对他们影响甚大,只有 20%左右的学生认为家长的社会地位家庭的经济收入对他们有影响。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家庭的教育及影响是学校和社会不可替代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对孩子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指社会通过家庭或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因此家庭是抵御社会不良影响的重要防线。

  家长优秀决定了孩子的优秀。这里所说的家长的优秀,并不是说家长具有多么高的学历,或毕业于多么著名的学府,或具有多么显赫的社会地位,而是说优秀的家长身上要具有的优秀品格--诚实、善良、宽容、朴实、勤奋、节俭、勇敢、坚毅、顽强、热情、敬业、热爱学习、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精益求精、热心助人等。

  今天培养的学生缺少直接经验

  尽管互联网有着无限的发展前景,但是我们也不要过分高估互联网的作用。比如中国的教育有很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学生的学习在很多情况下始于间接经验。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或者认知过程应该从观察到理解再到对问题进行分类,逐渐地去学习相关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可以积累知识和完成能力提升。但是在传统上的中国的教育尤其是现在,学生很少有直接经验,比如中国家长习惯把上学,把去学校叫做“念书”,中国家长认为念书是学习, 我认为学生观察小动物、观察自然现象是浪费时间,今天很多的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接触大自然,所以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缺少这种直接经验、缺少生活经验,这是限制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很大的障碍。

  在拥有了互联网学习方式以后,从网上得到的仍然是间接经验,所以我们不要过分地高估书本和互联网的作用,还是应该在学校的课程中,包括家庭的教育中,有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实际的生活,去获得直接的经验。

  培养珍贵的“傻气”

  我见到过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有学术领域的,有商业领域的,有创业者,也有做管理工作的成功者,他们身上都是带有这样的傻气。

  只有傻人才能真正懂得这样简单的成功要诀:不论你做什么,哪怕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都要把它当作事业,当作信仰,甚至当作生命,坚持和坚定地做下去,自始至终不动摇,不放弃,把它做到极致,做到完美,做到世上独一无二,做到世上无与伦比,这就是成功。

  简单地说,成功的要诀就是坚持,就是始终坚持。在我看来,只有傻人才会这样做,只有傻人才天生懂得这个要诀,也只有这样的傻人才能取得成功。

  不要过早给孩子压力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我有一次去美国,登机口的检票员是个大胖子,帽子上的绳子都快挂不住他的脖子了,整个人看上去很滑稽,但他不在乎这些反而把孩子们逗得哈哈大笑,骨子里透着幸福感。

  有一次在北京的一个超市,我买东西问服务员一些问题。他满脸不高兴,把话含在嘴里说,我问了三遍都没听清他说啥。我说小伙子,你这样工作能开心吗?

  人的生活态度特别重要。所以,我当校长以后,把“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写进了学生的培养目标中。

  现在的培训机构很喜欢把“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当做宣传语,不知是何时造出来的一句话,真的是误了很多人。家长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怕输在起跑线上。起跑线上哪有输赢?终点才论输赢呢。

  至于社会压力是否存在,要看你怎么理解,你非要处处竞争,能没有压力吗?

  不要过分焦虑接受普通的幸福

  回想起来我们30多年来靠抢跑培养了这么多尖子学生、竞赛的获奖者、金牌得主,可我们并没有看到当初我们期望的从他们之中产生很多科学领域的大师,至少现在还没有。

  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孩子都有这样的过程,开始出生的时候有很多梦想,希望孩子上一个好学校、有一个好成绩,慢慢我们的期望逐渐降温:我们期望这个孩子能够正常毕业、升学、就业、将来能够成家、生儿育女、生活稳定、工作稳定、别下岗;能够在三、四十岁的时候身体健康、家庭和谐、进入老年希望孩子孝顺;最后你不能动的时候,所有最初的梦想都没有了,那时候的梦想就是他能在我的身边给我倒一杯水。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路都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最开始有非常高的崇高的理想,但是最后当我们已经垂老的时候,才真正明白其实我们很多时候的培养都是不正确的。我们把现在的社会看得过于竞争化,社会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残酷,每个人都可以开辟新的领域。中国人太喜欢把同一个性质的东西做比较。

  很多教育者为了高出一个百分点的升学率,失掉了老师的时间和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比较的过程中,我们把生活窄化了,失去了很多幸福。

  教育最终是关注“人的生活”

  教育不应当仅仅是生存技能的训练,它的宗旨和使命应当是引导和教会人们去追求幸福的生活,追求高贵的生活,追求有质量的生活,追求有价值的生活,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这里所谈的生活,包括个人生活、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等等。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将人训练成为工具或机器。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的价值是指向人的生活。如果教育背离了这样的目的、宗旨和使命,就意味着教育的价值发生了扭曲。

  一位美国的中学校长曾给每一位新老师写过这样一封信:“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到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

  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决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宽容对待孩子做到“眼里能揉进沙子”

  在很多时候,家长小题大作,儿子接到了一个女孩子的电话,妈妈可能会拿起电话在旁屋监听,或者一个女孩子接到男孩子的电话,很多家长立刻跟老师反映,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限制这个孩子电话、通信的自由等等。其实这都是过于敏感。

  我们学校的老师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我把这当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原则。他说:“校长,我现在明白了,做教育有的时候就是要眼睛揉沙子。”我觉得这是教育的一种宽容,我们要相信孩子能把这个事情想明白,能从这个事情中悟出一些道理。

  我曾经读过一个台湾作家写过的一个很生动的故事。在他当老师的时候,有一次带孩子们到海边玩儿,孩子们希望下水,考虑到安全,他开始不同意,但是看到孩子那么迫切提出要求,他同意了。但是,他让老师们在远处布置一条防线,让孩子们不能超过这个防线。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上来以后浑身湿漉漉的。

  孩子们说笑着,一个小女孩把衣服脱下来了。显然,她的衣服脱的太多了,这个老师特别惊讶,想着是不是要制止,但是他克制住了。后来,他看到这个小女孩把衣服拧了拧,然后把衣服穿上了,旁边的男孩女孩没有什么异常。因为孩子们的兴奋点不在这儿,但是我们成年人大喊一声,这个孩子可能一辈子就毁掉了。所以,这就是我们眼睛里要揉的沙子。

作者: 编辑: 高富灿

新书打榜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未标题-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