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北京4月25日电(记者 张冰清)“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完整的学校职业教育层次,建成世界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有力地支撑了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属性、内在要求,也是未来长远发展的必要方向。”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李静波在日前召开的2025(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大会上表示,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给职业教育的挑战和重大机遇,职业教育要守得住、跟得上、教得好, 围绕“一体两翼”“五金”建设做文章。
四川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付军指出,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对加快推进人才自主培养提出了迫切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仅是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更是推动产业升级、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支撑。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之下,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加速突破,数据要素、绿色能源、空天科技等新质生产力要素持续涌现,催生低空经济、合成生物、具身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集群式崛起。在此背景下,产教融合作为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耦合器”,正以双向赋能之势重构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
院校实践:从“实体化运营”到“生态化共生”
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深入推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落实地方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主体责任。建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优化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的职业教育布局。推动有条件地区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市县。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推动校企在办学、育人、就业等方面深度合作。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在产业一线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何杰在主题报告中分享了“六方协同”的泸职经验:依托四川经纬教育集团,建成泸州建国饭店等20余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育人—经营—反哺”的良性循环。
“通过‘政校行企研园’六方协同探索创新治理机制、育训模式、服务方式,学校走出了一条‘共生性’产教融合特色发展、跨越发展之路。”何杰坦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尹鹏作《探索科研育人新范式,拥抱产学协同新未来》时表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融合是世界性难题,需通过物理融合、导师融合、过程融合,通过有组织科研、真问题研究,解决教育内容落后产业发展、实验室难链接产品线以及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脱节等问题。
据其介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过校企合作俱乐部、校企共建实验室、创新实践周企业课程以及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举措,实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互相支撑,形成了“科教+产教+军民融合”的西电方案。面向新质生产力要求,西电立足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尝试将“科研+产业”转化为育人资源、探索参与生态构建构筑智能时代科研育人新范式,致力于培养能够适应现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环境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康宁则表示,近年来,学院一直致力于校内实训基地的“实战化”转型,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引入企业真实生产流程、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营造真实生产环境,将企业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让学生真刀真枪地练就真本领。学院在校企合作中始终高度关注企业的利益诉求,基于精密仪器产教联合体,探索实施“海河教育园区+产业园区+多所职业院校+若干企业”“1+1+N+X”的协同育人模式,有效解决了产业园区中小微企业长期存在的招工难问题。另外,学院还在鲁班工坊建设中创新“产随教出”模式,通过举办“田间培训日”活动,助力中国农机拓展海外市场。
专家:产教融合需破解“校热企冷”困局
围绕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展开深度研讨,专家学者提出,高校需以机制创新、数字赋能、评价改革为突破口,破解产教融合“校热企冷”难题,推动职业教育从“校企合作”迈向“生态共生”。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韩民指出,近年来,我国产教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各地积极探索产教融合的新模式、新路径,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产教融合案例。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产教融合工作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如,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等。
对此,韩民提出四点建议:强化政策引领,完善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制度;深化平台建设,创新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综合性工程;提升数字化水平,构建智能决策分析体系;健全评价机制,发挥先进地区示范作用。
“教育强国战略下,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术委员会原主任、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表示,当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点包括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以及校企合作典型生产实践项目等。
邢晖表示,随着新“双高”建设再启航,产教融合再深化。一方面是要加强“五金”新基建建设,“五金”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五金”建设离不开产教融合;另一方面是扎实推进职教出海,立足教随产出、校企相伴,进一步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助力我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推广,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
“当前对GenAI(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方式包括把AI作为工具、助手、导师、数字孪生以及思想伙伴等。”北京大学国家智能社会治理(教育)特色实验基地主任、教育学院教授汪琼在《GenAI赋能教育:观念转变与创新实践》主题报告中表示,GenAI赋能教育主要表现为四个观念转变和两类创新实践。四个观念转变是:人机合作过程让学习结果的质量更好;AI抄袭检测工具测不准;教育过程比学习结果更重要;幻觉是教学契机。
汪琼认为,应借助AI加速人才培养知识体系更新,自动生成适应性教学资源,尽可能使用真实的行业数据和案例,进一步将教学与生产数据实现同源。在实践课程的形态上从模拟到虚拟,再到数字孪生、混合现实。总之,GenAI延续并扩大了互联网对工业时代教育结构的冲击,我们需要设计并构建与数智时代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未来:以产教融合“试验田”助推教育强国
未来,产教融合如何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与会专家和学者通过深入研讨当前产教融合与教育培训的需求与变化,并结合当前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和新范式。
李静波提出,坚持系统观念从三个方面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一是抓住关键,深化“一体两翼”,以机制促融合;二是围绕核心,着力提升关键办学能力,以质量促融合;三是突出重点,深化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智能促融合。
付军则坦言,希望参会高校借此机会认真学习,把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内在要求,找准服务产业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找准校企双方的结合点和共赢点,让学校和企业真正做到“两头热”“真融合”,共同加大技术技能人才的协同培养,推动技术革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增强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度。
会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桂云发布“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标杆培育行动计划”;国家开放大学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冯立国发布“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双百’行动计划”;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理事张敏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助航行动计划”。
据了解,4月24日,以“构建产教融合新格局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的2025(第二届)产教融合发展大会在四川泸州顺利启幕。大会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业委员会、泸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承办。
11-15 11:41
11-15 11:41
02-27 16:16
10-14 17:53
04-24 17:01
04-24 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