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北京7月4日电(记者 张冰清)“北京作为我国人工智能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主体最为活跃的区域,创建了‘政策引导-载体建设-场景开放-生态培育’的全链条发展体系,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高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沃土。”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赵超凡在日前举办的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发展论坛上表示。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指出,北京作为人工智能第一城,汇聚了全国35%的备案大模型和40%的AI顶尖人才,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独角兽企业占全国一半。下一步,北京市将以应用为牵引,紧抓人工智能创新机遇,重点发挥信软企业人工智能服务商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覆盖率和渗透率。
7月3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发展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论坛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朝阳区人民政府承办,中关村科技园区朝阳园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科学技术和信息化局)、北京人工智能产业联盟、北京数智云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集智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基地有限公司协办。与会专家从基础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智能体、端侧应用以及大模型在医疗、教育、制造、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进行主题演讲,多层次、多领域展现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代表性实践。
7月3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发展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未来网记者 摄)
AI正打破教育“高质量、大规模、个性化”的不可能三角
人工智能作为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发展高度依赖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建设,纵观全球主要人工智能国家,均具备高密度、高水平的人才群体。教育行业场景落地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近日,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北京全市中小学校都将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同时,北京还将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拓展教育场域,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为培养适应未来智能社会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传统教育中‘高质量教育资源难以大规模普及’与‘个性化培养成本高’的矛盾,正被人工智能技术突破。”猿力科技集团党委书记、AI研究院院长程群表示,随着多模态的大模型Agent深度应用,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开始深度地参与到教育的全流程各个环节当中,深度个性化学习的时代正在到来。
程群表示,目前,教育正迈向深度个性化学习的阶段,而且深度个性化学习在很多领域,很多教育场景当中正在成为现实,比如今年暑期,北京朝阳区的中小学生都拿到了个性化的暑期作业,薄薄一本,这份作业通过基于人工智能和技术图谱,每个学生这个学期做的作业,手写的纸质作业,学校只需要通过这样一台扫描仪,学生每天的作业数据、学习情况我们会精准地定位,生成每个学生的学习数据、学习画像,个人的知识图谱。
“随着多模态的大模型Agent深度应用,现在人工智能已经开始深度地参与到教育的全流程各个环节当中,我们也相信深度个性化学习的时代正在到来。”程群表示,智身智能应用在教育领域,包括学习者多维度的数据开始有效地收集分析,未来超级的智能学伴或许将重构学习方式,重构教育范式。
AI技术加速渗透,虚实融合成核心方向
AI大模型正从技术研发向产业落地全面深化,随着开源体系完善、应用成本下降、场景融合加深,人工智能正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核心生产力”,推动数字经济进入“虚实融合、全域智能”的新阶段。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王仲远表示,当前人工智能正处于第三次发展浪潮的新拐点,大模型技术正推动人工智能向通用人工智能迈进,并重塑机器人行业格局,助力其从1.0时代向2.0具身智能时代升级。
百度副总裁阮瑜表示,过去一年大模型应用成本大幅下降,已成为企业核心生产工具,其应用呈现三大趋势:从单智能体向多智能体演进,可融合行业经验并减少“幻觉”;从单模态向多模态升级,跨模态交互产品爆发;从辅助决策向自动执行跨越,依托MCP接口实现复杂场景自主协同。
与此同时,大模型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以低成本、高效率、强适应性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
阿里云智能集团副总裁安筱鹏认为,“No Cloud No Agent”(即无云无智能体),智能体作为大模型应用的核心载体,其发展需依托公共云构建高效生态。AI大模型在加速整个产业的崛起以及AI原生企业的培育。
安筱鹏认为,智能体发展须具备五大要素:更高性能的基础大模型、更丰富的工具生态、高效获客能力、低成本交付体系、低运营成本。而公共云为这些要素提供了关键支撑——可快速部署先进模型、依托资源池低成本触达客户、通过标准化产品实现高效交付,并形成数据闭环持续优化能力。他强调,构建基于公共云的统一大市场,避免“加拉帕戈斯效应”(封闭生态导致的技术孤岛),是推动智能体经济繁荣的核心路径。
AI落地,场景先行。在本次论坛上,2025年北京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揭榜挂帅”发布。此次“揭榜挂帅”共遴选出12个场景,覆盖制造业、教育、医疗、金融、环境、能源、文旅、智慧水厂、街道安全、建筑、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总预算高达1.1亿元。
AI落地加速重构产业生态,司法护航筑牢发展底线
从技术攻坚到产业落地,从场景创新到法治规范,人工智能正全方位重塑经济社会形态。随着具身智能突破物理世界交互瓶颈、大模型深度渗透千行百业、司法体系完善风险规制。
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姜颖表示,人工智能发展需以法治为边界。针对AI引发的著作权、人格权、责任认定等新问题,通过典型案例确立裁判规则:在AI陪伴案中,明确虚拟形象受人格权保护;在全国首例AI声音权案中,将保护范围延伸至AI生成声音;在AI文生图案中,认定人类智力劳动主导的生成物可获著作权。
“数字化人格权的保护与传统人格权的保护既相关联又有所区别,传统的人格权它的保护聚焦于虚拟的数字空间,但是二者本质上都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保障。”姜颖强调,数字时代的司法更应凸显对人的关怀,通过个案审理不断明晰人格权的内涵与外延,筑牢数字化权益保护防线。
针对算法治理,该院在近期案件中明确:平台有权利用算法审查AI生成内容,但需承担必要的说明义务,平衡算法公开与商业秘密保护,为平台履行主体责任提供了司法指引。
姜颖表示,法院将持续发挥裁判的规则引领作用,通过“跟住技术、贴近产业”“衡评利益、精裁个案”“树立规则、推动发展”三方面举措,明晰行为边界,为人工智能产业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07-04 13:38
06-27 15:31
07-01 08:40
07-01 18:04
06-30 13:51
07-02 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