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一处备受瞩目的文化地标——南京城墙博物馆。它不仅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墙专题博物馆,也是展示南京城墙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日,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的朱慧悦同学,凭借着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扎实的知识储备,在这里开启了一段独特的讲解宣传实践之旅,用青春的声音传递着历史的厚重与魅力。
南京城墙博物馆毗邻中华门瓮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城墙本体相得益彰。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达12696平方米,展览面积4000多平方米 ,馆内通过丰富的文物展品、多媒体展示以及创新的展览形式,全面展现了南京城墙跨越千年的历史变迁、建筑特色和文化价值。对于朱慧悦来说,这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文字介绍都是她学习的宝库。
阳光穿过南京城墙博物馆的玻璃穹顶,在展厅的青灰色城砖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朱慧悦站在“城砖记忆”展区前,手指轻轻拂过展柜里一块带着模糊铭文的明代城砖,深吸一口气——这是她这个周末的第三场讲解,听众里有推着婴儿车的年轻父母,也有拄着拐杖的白发老人。
“这块砖来自江西饶州府,您看这儿,‘浮梁县提调官主簿王’,还有烧砖的窑匠姓名。”她侧过身,声音清亮却不张扬,“六百年前,每块砖都得刻上责任人,出了问题能一路查到具体工匠。古人的严谨,就藏在这些字缝里呢。”
人群里有位老爷子凑得很近,眯着眼睛看砖上的字:“姑娘,这城墙当年能挡住打仗的?”朱慧悦笑了,指着不远处的城墙防御模型:“您看这瓮城设计,敌人要是闯进第一道门,里面的守军把前后门一关,就成了‘瓮中捉鳖’。朱元璋建这城墙时,光城门就设了13座,每座都有讲究。”老爷子听完点点头,拉着身边的孙子说:“记着没?这才是咱南京的硬骨头。”
朱慧悦和南京城墙的缘分,早不是一天两天。她老家在南京秦淮区,小时候跟着外婆爬过仪凤门,老人总说“这墙结实,是咱南京人的根”。朱慧悦同学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当得知成为了南京城墙博物馆志愿者讲解员时,她很开心,希望能深入了解南京城墙的历史,向更多人传播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个国庆,她打算带着大学同学再来博物馆。“同学们总说‘听你讲了那么多,得亲眼去看看’。”朱慧悦笑着说,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她的笔记上,纸页间的字迹里,藏着一个年轻人和一段古老城墙的温柔对话。而南京城墙的故事,也正通过这样的对话,一点点住进更多人的心里。
08-29 14:50
07-24 09:52
08-08 14:21
08-11 14:10
08-17 15:03
08-17 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