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余温尚未消散,江苏大学电气信息工程学院416实验室再度成为校园焦点——由该实验室指导的7支参赛队伍在江苏省TI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斩获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并有三支队伍进入综测阶段,有机会在国赛上继续大放异彩。这一成绩的取得,不仅是实验室在近几年中迎来的新突破,更折射出产学研深度融合下的人才培养新范式。
早上八点,竞赛官网发布赛题瞬间,416实验室的参赛队员们迅速进入战斗状态。在指导教师秦云教授的远程指导下,各队需在24小时内完成选题论证、方案设计,并在接下来的72小时内将电路图转化为可运行的实物系统。
以斩获省一等奖,参与制作“能量回馈的变流器负载实验装置”的团队为例,参赛队员们需要在毫米级精度的PCB板上焊接200余个元件,同时编写超过5000行的CCS代码,实现电路信号采集与对电路的控制。“本次A题难点在于实物整流出来的电流不好控制。”队长韩涛回忆道,“我们仿真结果十分满足题目要求,但实物调试往往与仿真结果相差甚远。”在第四天凌晨的攻坚阶段,团队发现电压采样数据存在一定的相位误差,并且代码的ADC采样频率始终卡在5kHz。面对不到8小时的封箱期限,队长偶然查阅资料,发现了一种同步整流的方案,队员们迅速更换电路控制算法,通过调整采样电压系数和优化滤波算法,最终将直流输出电流在2A左右,且误差不超过0.05。这种在高压环境下快速定位问题、协同攻关并且另辟蹊径的能力,正是416实验室长期强调的“工程化思维”的生动体现。对于看似有难度的赛题,如果你从另一角度出发,往往有着意想不到的结果。
踏入416实验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那熠熠生辉的“天道酬勤”四个大字,仿佛在无声地激励着每一位踏入此地的学子。在这里,实验室负责人秦云教授,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秦导,他一直倡导并践行着一种独特而富有成效的实验室文化——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工作室。秦导常说,实验室就应该像个温馨又高效的工作室,大家围坐在一起,没有拘束,没有隔阂,只有思维的碰撞与灵感的火花。在这里,无论是遇到技术难题,还是产生新的创意想法,都能随时展开热烈的讨论。老成员们会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经验与见解,新成员们也敢于大胆提问,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积极讨论的氛围,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每一个人不断向前。
这种培养模式在2025年国赛中得到充分验证。获得一等奖的“能量回馈的变流器负载试验装置”团队,其核心技术正是源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一门专业课——电力电子技术。队员谈译辰表示:“我们在竞赛中使用的电路结构及控制算法,正是团队结合专业知识讨论实践出的结果。
在416实验室,有这样一群怀揣梦想、脚踏实地的学子,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工科人才的坚韧与执着。以参与电子设计竞赛E题的黄峰一组为例,竞赛封箱前的最后几小时,整个赛场弥漫着紧张而疲惫的气息,不少队伍已陆续完成作品封装,准备离场。然而,这组同学依旧坚持在发挥题目上。于是,在昏暗的灯光下,他们再次围坐在实验台前,即使他们已经坚持了数十个小时,但眼神中依旧透露出不屈的决心。大家依旧分工协作,检查电路,测试功能,稳固结构,直至封箱前的最后一分钟。最终,这份在困境中不言放弃、执着追求的精神,助力他们斩获了省一等奖的殊荣。
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416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新一代的学子们正全神贯注地调试着电路板,他们的身影与墙上“天道酬勤”的标语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画面。这不仅是416实验室人才培养的生动写照,更是中国新工科人才培养征程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彰显着新一代工程人才在追求卓越道路上的坚定信念与无畏勇气。
08-29 14:50
07-24 09:52
08-08 14:21
08-11 14:10
08-17 15:03
08-17 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