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首页 > 环保 > 正文

过去是挂牌整治的“脏乱差” 现在集体资产上亿元

2022-08-05 06:39:10 来源: 成都商报

绿树成荫,休闲广场,路灯到家,商铺门面林立……从一个因脏乱差被挂牌整治的“穷社区”,变身成一个环境优美、资产丰富的社区,吴家社区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路。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吴家社区前身系吴家村,是四川绵阳市游仙区游仙街道下辖的一个安置社区,共有400多户1000余人,“脏乱差”曾是该社区的真实写照。

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吴家社区,如今集体资产市场价值已达上亿元,社区还增强自身“造血功能”,通过门面出租、入股分红,每年有100多万元收入。富起来后,社区开始提升居民的居住环境,经过居民开大会讨论和提出意见,解决了在空地或院落养鸡鸭、种菜等的卫生问题,社区群众开始真正从“村民”向城市居民转变。

惊人变化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近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脏乱差”的过去

灾后安置社区新家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吴家社区成立于2017年,前身是绵阳市游仙区游仙镇吴家村。2008年“5·12”特大地震发生时,吴家村遭受重创,2009年开始灾后重建集中安置,地址是距离原村委会500米的一处荒山。

社区初步打造好以后,跟许多搬进城市的居民一样,吴家社区的群众也有一份“恋土情结”,眼瞅着楼下有块空地,就开垦出来种菜;房前屋后有一处院落,总要围起来养几只鸡鸭。垃圾四处乱扔的习惯似乎一时难以改变。

“特别是在夏天,因为温度高,我们又是集中安置在一起,居民养鸡鸭产生的味道,简直让人难以忍受。但大家都是相处多年的邻里,无法阻止他们不养鸡鸭。”吴家社区居民张雪华说。

吴家社区党支部书记刘仁富向记者回忆,吴家村集中安置房是在一片荒山上建起来的。刚建好时,没有硬化的道路,没有成片的绿荫,更不要说居民休闲的广场。而且,那时的居民,刚刚从农村搬入城市,生活习惯的改变是一个老大难问题。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是吴家社区的真实写照。7月27日,居民许丽华告诉记者,特别是下雨天出门,她都会带两双鞋,因为道路泥泞不堪。搬进社区,许丽华开始慢慢适应城市生活。她找了一份工作,后来骑电瓶车上下班,但电瓶车的停放和充电成了难题。“小区居民的电瓶车只能停在楼下靠飞线充电,堵塞道路不说,还有消防隐患。”许丽华早就期望社区尽快建好电动车停车场,好为电瓶车找到一个能充电的安全落脚点。

现在有了“微空间”

逐步按城市标准打造

开居民大会解决环境整治等问题

“2015年,我们开始硬化道路,安装路灯,设置绿化,修建居民休闲广场。”刘仁富告诉记者,当时,他们请了一名设计师来设计广场,但设计费要10万元,他觉得太贵,于是带着其他社区干部到绵阳市中心的铁牛广场、五一广场、三江半岛、人民公园等地,观察广场特色,边看边学,然后回去讨论。

“修广场的2017年,干部们基本上没有周末。”刘仁富说,最后广场修建完成,一共才花了10余万元。吴家社区基础设施的施工,于2017年底基本完成。随后,社区开始环境整治。

7月27日一大早,吴家社区安置小区3栋的居民黄全,拿起扫帚开始打扫楼下的“微空间”。偶有熟人经过,还会调侃他,“老黄,怎么这么勤快?”黄全笑着回应,“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之前,黄全眼见楼下有块空地,也开垦出来种菜。干部当面劝说,居民开会讨论,大家认为来到城市就要遵守城市运行规则,如果将公共空间拿来种菜,不仅是对公共利益的侵占,还会给小区居民的安全健康带来潜在威胁——容易滋生蚊虫,传播病菌。

在大家的劝说下,黄全接受了意见。社区也因势就势,将安置小区间的空地改造成可供社区居民活动的“微空间”,铺上了塑料草皮,摆上乒乓球桌,还设置了一些文化景观。为弥补不能种菜的“遗憾”,黄全主动当起了“微空间”的维护员。

“对于养鸡鸭的问题,社区居民大会上形成了一致意见,如果发现养鸡鸭,第一次告知,第二次警告,第三次由社区请人帮忙清理,然后扣除年终分红500元。”刘仁富介绍,当时还制定了门前三包政策,社区投入资金完善垃圾桶,以及用于垃圾清运等,“这一政策,居民们也都理解,到现在为止,没有一户人被扣年终分红。”

记者在吴家社区看到,从绵梓路口进入吴家社区开始,道路已经从原来的硬化实现了黑化,路灯也是按照城市标准进行设置。在道路两旁、居民楼前,绿化四处可见。社区内,停车线整齐划一,没有一辆汽车乱停乱放,而且正在设置电瓶车充电桩。

变身背后

集体资产市场价值上亿元

出租门面循环造血 社区年收入超百万元

记者调查发现,吴家社区成功变身背后,源于他们不断地“大胆”尝试主动发展。如今社区集体资产的市场价值已过亿,通过入股分红、门面出租,每年收入可达100多万元。

2008年3月下旬,刘仁富接任原吴家村村支书时,集体账户上只有1万多元,且欠银行债务达140余万元。头脑灵活的他在2013年找到了发展的机会。

当年,村上申请到了棚户区改造的政策,但村里拿不出一分资金,刘仁富想到一个办法,如果有开发商全额垫支,事情就好办了。于是,村里通过村民自治的方式进行招投标,几家开发商参与,村里选中了一家,约定建好后,村上支付40%资金,另外60%用房屋抵款。

棚户区改造顺利完成后,当时的村集体通过卖房的收入,支付给了开发商近2000万元,剩余60%的资金则用房屋抵款。

张高武是游仙街道办下属一家国有平台的负责人,原是游仙镇副镇长,当年负责原吴家村的棚户区改造。他告诉记者,这个棚户区涉及到48户教师的安置,也有原吴家村的30多户村民,当年游仙区刚好有棚户区改造的政策,吴家村争取到了300套棚户区改造项目,然后到游仙区发改委立项、向区住建部门申报、区政府备案,纳入了省上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库,同时在绵阳市棚改办申请到了200多万元的补助资金。

“那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整个项目招标价是4800万元,做好了,惠及所有村民。做不好,后果难以想象。”刘仁富回忆,正是这次尝试,不仅完成了棚户区的改造,还清了原来的欠债,更是“赚”了1800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账户上也有100多万现金。

“棚户区改造完成后,除了安置对象外,群众购买了一部分房屋,但所有门面全部留归集体,从此壮大了集体经济。”张高武说。

18000平方米的门面房,按照当时的市场价,已经价值数千万元。不过,刘仁富认为,如果直接变现,集体账户上的现金多了,但没有造血功能,现金迟早要用完。如果将门面房出租,不仅有固定资产,还可以每年收取租金,而且会一直延续。

刘仁富的想法得到了群众们的支持。2014年,他带领村干部开始招商,定了一条原则:必须招能良性发展的商家。慢慢地,幼儿园进来了,超市有了,电商企业入驻了,加工企业也来了。

2015年,商家正式入驻;2016年,招商基本完成;到2017年,招商完成率达90%以上。

成为“包租婆”后,吴家社区还利用闲置空地入股,招商引资建成了一个二手车市场,每年保底分红20多万元。刘仁富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到2015年,集体账户上就已经有近千万元资金,通过收租和投资入股分红,每年收到100多万元。

刘仁富介绍,这些年来,社区严格遵循民主协商制度,凡涉及社区发展和群众利益的事项都要协商,但由于干部群众认识有限,社区并未探索出有效的治理方法,尤其是环境卫生、公共秩序方面。吴家社区甚至被列为省级挂牌整治的城乡接合部社区。

去年,经过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各级各部门积极指导和帮助,吴家社区制定了较为完善、科学的城乡接合部新型社区治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包括规范小区停车位,设置电瓶车充电桩等。

“但专项整治事关民生,我们还是要进行民主协商。”刘仁富说,方案公布后,社区居民纷纷献策,如在划定小区停车位前,可以将道路进行改造;设置电瓶车充电桩时,要同时安装监控防盗等。

最终,这些建议获得上级部门认可。于是,吴家社区投资260余万元,迅速启动从绵梓路口到社区自建房小区的道路黑化工作、社区电动车停车场改建工作,以及社区绿化维护、闲置空间利用工作。

村规民约

集体资产收入每年按“442”分配

居民患重疾社区集体补助2万

吴家社区居民蒲世贵因病去世了,虽然花光了积蓄,并借了债,但家人并没有因病致贫。因为除了医保报销,社区企业捐款7万余元,社区集体补助资金2万元。

“为患重疾的居民进行补助,早在几年前就写入了吴家社区的村规民约。”刘仁富说,他们的底气源自于他们的集体资产。他向记者介绍,吴家社区现在每年固定收入140多万元,预计明年将达到近200万元,这些集体资产,每年按照“442”的比例进行分配,即40%分给社区居民,40%用于集体经济发展,20%用于三八妇女节、重阳节、春节等节日为相关人员发放福利,同时社区集体给患重疾的居民补助资金2万元。这些内容都已写入村规民约。

“我们的初衷,就是要让社区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生活无忧,这也是我们为社区居民所尽的一份责任。”刘仁富自豪地说。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汤小均

作者: 编辑: 高富灿

新书打榜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