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山东各地持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在京九铁路这条贯穿南北的钢铁大动脉上,有一群与“火”共舞的人——钢轨焊接工。他们脚下,是晒得近60摄氏度的滚烫钢轨;眼前,是内部温度高达3000摄氏度的熔轨烈焰。双重“烤”验之下,他们争分夺秒,用汗水与意志,在短暂的“天窗”时间,为暑运列车熔铸出坚实的安全通道。
7月10日11时,鲁西地区气温直逼40摄氏度。京九线杨庙站内,聊城工务段焊接工队队长张庆智和队员们,正利用短暂的“天窗”时间,按计划为3号道岔更换重达700多公斤的叉心。暑运以来,该段管内铁路客货运量持续攀升,他们必须利用列车运行间隙维修养护好线路设备,保障运输平稳安全。作业前,服用藿香正气水是他们抵御酷暑的必备。
焊轨,绝非简单的力气活。看似简单的操作,实则包含10多个精细步骤。它更像一场与高温、与时间、与毫米级精度较量的“钢铁手术”。
“对轨是第一步,上下左右,误差绝不能超过1毫米!”队长张庆智跪伏在灼热的碎石道砟上,脸几乎贴着同样滚烫的钢轨断面,眼神锐利如鹰。豆大的汗珠不断从安全帽檐下滚落,砸在轨枕上瞬间蒸发。工友们紧盯着测量仪,小心翼翼地调整着钢轨。烈日下,深蓝色的工装早已被汗水反复浸透,洇开大片深色的盐渍。
真正的“烤”验才刚刚开始。为了达到完美的焊接效果,必须对钢轨接口进行900摄氏度的高温预热。热浪扑面而来,瞬间将作业区域变成巨大的“烤箱”。焊工们紧盯着计时器,脸庞被炙烤得通红。“时间必须精确到秒!差一点,焊缝质量就前功尽弃。”一位焊工师傅紧盯着接口,声音格外坚定。
4分钟后,钢轨接口被烧得通红耀眼。两名早已“全副武装”、佩戴着厚重面罩和隔热手套的工友迅速上前,将一个特制坩埚稳稳扣在接口上方。引燃!刹那间,刺眼的白光爆发,铁花四溅,高达3000摄氏度的烈焰在坩埚内奔腾!3米之内,热浪滚滚,白烟升腾,俨然成为一片灼热的“禁区”。
“里面是焊剂,3000摄氏度才能把钢轨彻底熔融,实现真正的‘骨肉相连’,无缝对接!”队长张庆智在安全距离外大声解释。这惊心动魄的几十秒,是钢与火的交融,更是责任与技艺的淬炼。
烈焰渐熄,炽热归于平静。等待钢轨冷却的短暂间隙,车间送来的冰棍带来一丝沁入心脾的清凉。但战斗远未结束。接下来的精细打磨,是对耐心与技艺的考验。队员们换上厚重的防护服,操起砂轮机。飞溅的火星中,砂轮与钢轨摩擦发出尖锐的嘶鸣,汗水再次迅速浸透刚刚蒸干的工装。打磨、测量、再打磨、再测量……直到焊缝平滑如镜,精度毫厘不差。
“这活儿,夏天最难熬!”张庆智满是汗水的脸上露出微笑,“但看到一趟趟列车,稳稳当当、平平安安地从咱焊的轨上开过去,这点累、这点热,值了!”
作业结束的哨音响起,张庆智和队员们迅速清点工具,有序撤离。身后,那段刚刚经历烈火洗礼、凝聚着汗水的崭新钢轨,已无声地融入了京九线的钢铁洪流。很快,一列列满载旅客或货物的列车将从这里呼啸而过,奔向远方。而滚烫的钢轨上,留下的不仅是完美的焊缝,更是这群“焊轨人”在酷暑中刻下的、守护安全的滚烫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