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高铁基础设施段延平路桥检查工区桥梁工在检查高铁桥梁支座。步杨星 摄
合福高铁武步溪特大桥全长554米,由9座桥墩支撑,最高处距离地面80多米。为确保武步溪特大桥安全,有一群铁路职工默默坚守在此,他们被称为云端下的护桥人。他们踏遍60多座山体练就铁脚板、进入狭窄的“桥肚子”里“蒸桑拿”、一日挥锤5000多次“叩诊”……用寒来暑往的坚守、用心用力地呵护,为这条高铁保驾护航。
“没发现混凝土裂纹和掉块,桥梁内壁质量达标!”6月25日11时多,在距离地面70余米高的合福高铁武步溪特大桥6号桥墩上方,南昌高铁基础设施段延平综合维修车间延平路桥检查工区的职工,正猫着腰、借助手电光束,在狭窄的箱梁内部仔细检查连续梁体的结构状态。
6月25日清晨,笔者一行跟随这个班组的职工来到武步溪特大桥。这座特大桥全长554米,由9座桥墩支撑,最高处距离地面80多米。因此,他们给自己起了个“雅号”:云端下的护桥人。
“今天的作业任务很重,大家既要抓紧时间,更要确保人身安全!”随着工长李季冬一声令下,张学科和工友们迅速理好安全带、扣紧安全帽、系牢安全绳,紧接着钻进9号桥墩顶部的入口,置身于箱梁内部。
检修通道狭窄、逼仄。张学科紧握检查锤和强光手电,每一步都必须在交错的钢梁间谨慎落脚,堪称“步步惊心”。箱梁与桥墩连接处的支座直径60厘米,是承载着上方数吨重梁体的重要“关节”,也是检查的重中之重。
“嗒、嗒、嗒……”有力的敲击声在空旷桥体内响起。张学科弓身蓄力,抡起检查锤敲击在支座螺栓上。经验丰富的桥梁工通过锤击螺栓发出的声音能精准“听诊”:清脆的“咚咚”声意味着结构健康、螺栓紧固;沉闷或沙哑的杂音则如同警报,提示可能存在螺栓松动、构件位移或内部损伤等隐患。这一操作过程就像医学诊断中的“叩诊”。为确保安全,每颗螺栓需经受三到四次力道十足的“叩诊”,同时强光手电的光束也会在桥梁内壁上游走。张学科和工友们敲击着混凝土墙面,寻找剥落、空鼓或裂缝等隐患。
狭窄、黑暗的“桥肚子”里,大家时而深蹲,时而侧身,时而攀爬检查梯下到悬空吊围栏处探查连接点,完成一个桥墩的“叩诊”,上攀下移、屈身探臂等动作需要重复20余次。
“今天,我挥锤5000次以上!”张学科说。笔者从他手里拿过锤子试着敲击了几下,虎口被震得有些麻酸。“我刚开始不懂得用巧力,一天下来胳膊又酸又痛,端杯水都发抖!”张学科笑着说。
墩台上,山风阵阵,很是清凉,箱梁内部却密不透风,如同一个巨大的蒸笼。汗水溪流般汇聚在鼻尖、下巴上,又像断了线的珠子般无声滴落,前胸后背洇开大片大片的深色汗渍,橙色工作服紧紧粘在身上。
通道最低处不足1.5米高,只能勉强行走。经过连续梁最低点时,他们必须长时间弓着腰,甚至半蹲着作业。有的地方又需要向上攀爬,在狭窄空间里,他们需要不停调整姿势。
突然,一阵低沉的轰鸣声由远及近,迅速变成令人心悸的雷霆巨响,整座箱梁震颤着,声浪在密闭的桥肚子里撞击、回荡,刺激得耳膜嗡嗡作响。“有动车经过。”张学科和工友们默契地暂停动作,趁着短暂的间隙迅速拧开水瓶大口喝起来。
“发现梁体泄水孔被堵塞,影响排水,已将异物取出!”10时30分左右,张学科半蹲在逼仄角落,借着头灯的光亮,迅速在本子上勾画标注。“这里是9号桥墩,离地七八十米高!记住,出洞口时千万别往下看,会晕!”说完,他将探照灯头对准前方幽深的检查通道,抓住钢梯扶手,向下一个检查点走去。
除了桥梁检修,班组还肩负着周边山体的巡查任务。6月的武夷山草木疯长,大家手持柴刀劈砍着一人多高的杂草荆棘,边开路边前行。
野外巡查非常艰辛,成群的蚊子迅速围拢过来,笔者裸露的手臂上很快鼓起10多个红肿的包块,奇痒难耐,一巴掌下去能拍死四五只蚊子。张学科和工友们早已习以为常,简单涂抹些自备的防蚊药水,不慌不忙地穿行在蚊子的“阵仗”中,“你叮你的,我干我的”。
密林深处、巡查路上,除了蚊子还有野蜂和蛇。张学科和工友们曾经被成团的马蜂追着蜇、与蛇不期而遇,现在想起仍心有余悸。渐渐地,他们学会了“打草惊蛇”、与蛇近距离接触时的应对技巧、辨识蜂巢位置,并提前绕行。
“该无人机上场了!”13时30分,结束武步溪特大桥的检查,张学科和工友们吃完带来的干粮,操纵无人机巡检大桥四周的外部环境。以前,山体巡查完全依靠跋山涉水徒步巡查,管内隧道口附近的60多座山体排查一遍需要20天,人人练就了一双铁脚板。近年来,随着无人机的应用,班组如虎添翼,管内隧道口山体排查由原先的20天缩短为7天左右。但无人机拍不到的地方、要现场确认复核的隐患,仍需要他们迈开铁脚板、挥动检查锤。
16时30分,一天的作业结束。大家在山坡上休息,清风徐来,吹走满身汗水。山脚下,一列动车组飞快驶过,打破了群山的寂静。合福高铁开通运营10年来,他们默默坚守,用心用力呵护,这里已经成为他们百看不厌的最美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