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首页 > 最新消息 > 正文

让老百姓连称“没想到”——中国农业银行定点帮扶武强县一线见闻

2025-03-26 08:51:40 来源: 衡水新闻网

早春时节,沿着武强县的阡陌农田、青葱校园徐行,随处可见“中国农业银行援建项目”的字样,而谈及中国农业银行在武强的定点帮扶工作,百姓口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竟是“没想到”。

2021—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2021年以来,中国农业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定点帮扶工作部署,聚焦武强县奶牛养殖等特色产业以及教育、医疗、水利等民生领域开展帮扶,创建并推出防返贫基金、金融村主任、种植产业帮扶等一批好做法好模式,在武强县新增贷款投放超7.6亿元,累计投入和引进无偿帮扶资金近7000万元,培训各类人才8.9万人次。

这些让老百姓直呼“没想到”的事,农业银行是怎样办成的?

请跟随记者的脚步,深入探访其中的奥秘。

产业筑基,创新帮扶促农增收

——“没想到种西蓝花能让我增收10倍!”

东风送暖唤春回,垄上农家把种栽。

3月12日,武强县的西蓝花统一播种,种下新的希望。

“往年地里一直种小麦玉米,去年我们试种了10余亩西蓝花,每亩增收了2000元。”街关镇武绿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敬权边播种边感慨,“真没想到曾经卖不出去的西蓝花,现在能让我增收10倍!”

原来,20年前李敬权了解到西蓝花营养价值高、市场价格好,也曾尝试过种植,但苦于没有销路,挣不到钱。因此,在农业银行推行“订单农业”,鼓励大家改种西蓝花时,李敬权等种植户都直犯嘀咕。

“前两年,县里常邀请我们去开会,问清大伙儿的真实顾虑,一起讨论方案,想尽办法解决种得好、卖得出、能增收的问题。”李敬权感动地说。

直到去年,“村合作社+农业银行+保险公司+科技小院”的帮扶政策正式出台,让老百姓看到了农业银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决心:

种啥自己说了算——村合作社确定种植品种、面积,组织种植;

销路“订单”给接管——农业银行天津分行协调海吉星公司做好“订单农业”帮扶,落实农产品“包销”政策;

贷款村里就能办——农业银行河北分行协助每个村设立“金融协理员”,协助各村与银行做好贷款对接;

保险不让咱赔钱——中华联合保险公司对农产品收成、价格进行承保,试点期间保费由保险公司承担;

专家全程帮照看——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的“科技小院”提供种植技术指导。

首批试种的100亩西蓝花亩产收入增长近10倍,惠及4个乡镇2006名村民。“现在的政策全链条兜底,我们只管安心种地,明年我还要扩大种植面积!”李敬权说。

武强县曾是传统农业县,农作物附加值低,产业振兴刻不容缓。

农业银行以金融活水破局,围绕农业、养殖业,打造“核心企业+产业+金融”场景,围绕西洋乐器、农副产品加工、绿色建材等产业链加大贷款投放,推出“青贮贷”“乐e贷”“冀时贷”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文化铸魂,乡愁记忆凝聚人心

——“没想到‘一面墙’能改变整个村的风气!”

都说北代镇后韩旺村曾是个出了名的“上访村”,如今却因一条民俗文化街成了“和谐村”,记者一行决定去探个究竟。

来到村口,“画说民俗示范村”的墙面上,后韩旺村的先辈赶车、挑担、奔赴至此落地生根的团结场景栩栩如生。

往村里走,农耕记忆、风俗乡情、传统老手艺、优良传统等七个版块、100余幅画作在墙面上徐徐展开。“以前生产队里喂着牛、马、骡子。”——画作边是娓娓道来的故事背景,仿佛可以听到耄耋老人正坐在巷子里讲述着。

“这些画都来源于老百姓口耳相传的故事,这面墙替他们记住了乡愁,也感化了下一代。”村支书张丽回忆道。

去年2月,农业银行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计划在后韩旺村打造民俗一条街。面对这么大的工程,村里人开始也有质疑,但看到县、镇领导和民俗画家刘现辉一次次来到村里收集素材,一起聊过去的故事,质疑声逐渐变成了街头巷尾忆往昔的交谈声。

文化墙日渐成型,张丽则发现村里的风气变了:村民不再“上访”,村风变成“一家有难,八方支援”;去年6月,村里建成了第一支秧歌队,参加县文艺比赛时,全村竟有100多人前去助威;为了村容村貌改善工程顺利进行,各家都自觉移除自家种的树,对拆除扩建的地台没有丝毫怨言……

“真没想到‘一面墙’竟改变了整个村的风气!”张丽感慨道。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后韩旺村以乡愁元素打造的“一村一品”文化品牌只是一个缩影。

这一蜕变背后,离不开农业银行对文化建设的持续投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使用,建设的“爱心超市”及“新时代文明实践展示互动联播系统”覆盖6个乡镇的50个示范村;帮扶建设周窝镇大段庄、北代乡杜林村等美丽乡村9个;依托国家4A级旅游景区周窝音乐小镇,构建“媒体平台+服务+商务”模式,打造音乐小镇融媒直播基地,常态化开展乡村振兴、群众文化活动、文旅融合推广等文化传播活动。

教育破壁,“云班”课堂链接名校

——“没想到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顶尖教育资源!”

“基态Fe原子的简化电子排布式是什么?”武强中学的“云班”教室内,衡中教师正在智能显示屏中授课,学生们求知若渴地抬头互动着,仿佛“屏蔽”了外界的声音。

“没想到我们这个小县城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顶尖的教育资源!”武强中学党委书记吴占宗介绍,自2023年起,农业银行捐建的“衡中云班”,让武强中学的学生体验到“双师课堂”,真正与名校资源“异地同堂”。

教育帮扶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农业银行累计投入超200万元,用于“衡中云班”硬件配置和运维服务。

“开展定点帮扶,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教育和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银行总行派驻武强县挂职干部崔小涛介绍,从给学校捐赠塑胶跑道、采购教学设备,到“云班”的搭建,农业银行始终在探索如何通过教育赋能乡村,提升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然而,在匹配教育资源之外,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却很容易被忽视。

2024年,农业银行挂职干部和教育主管部门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为此,在武强县实验中学、第一实验小学、武强中学等中小学建设心理咨询室、学生发展中心,对学生进行分级干预、个案指导;组织全县心理咨询师、教师、家长等进行心理健康培训,全县2万名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测评。接下来,农业银行还将专门成立教育基金,引导民众关注心理健康。

“过去孩子的心理问题无人关注,如今全员重视程度提升,也有了动态监测和分级干预,家长们都能安心了。”崔小涛说。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

农业银行滋养“源头”与引进“活水”双管齐下,联合中国农业大学设立“科技小院”,为乡村振兴引入了“最强大脑”。2024年,武强县与中国农业大学签约共建教授工作站,师生团队驻村提供“四零服务”(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助力农户以及村集体经济增长、普及种植技术、转化推广新成果。

民生托底,小食堂撬动大幸福

——“没想到一块钱就能吃一顿暖心饭!”

“‘爱心食堂’真是棒,一日一餐饭菜香,人过六十有福享……”3月1日,豆村镇西薛村村务群里,村民李付胜的打油诗说出了村民心声,赢来满屏点赞。

“爱心食堂”的烟火气里,老人在“智慧食堂”管理平台上刷脸支付一元钱,就能收获一顿丰盛的午餐,村民围坐用餐,笑声不断。

“没想到老人一块钱就能吃一顿暖心饭,我们这些村里的‘中流砥柱’外出打工也放心了。”村民范云英在“智慧食堂”系统前一站,乐呵呵地说。

厨房整洁明亮,一位行动不便的厨师递出一袋刚烙的饼,随手擦了擦窗口,随时保持环境干净卫生。

村支书李欢介绍,他是村里的“低保户”郝冠杰,曾经在餐厅打工。去年,农业银行支援建设了家门口的爱心食堂,不仅给老人提供了方便,也让他能为乡亲们做点事,他每天都充满了干劲儿。

2024年,农业银行投入资金在6个乡镇试点“爱心食堂”,并为80个村培训义剪人才、购置器材,让养老助餐、便民服务走进家门口。

民生工程润物无声。

过渡期以来,农业银行累计支持农村厕所改造250余万元、供水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提升项目300余万元;公共卫生服务投入550余万元;捐赠学习用品、公益基金10万元,资助困难学生家庭。

金融创新,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没想到贷款能送进家门!”

“以前办贷款要跑县城,没想到现在‘金融村主任’上门服务,当天就能申请!”孙庄镇农户王素红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他口中的“金融村主任”,是农业银行2023年推出的新角色——由村“两委”成员兼任。一年多来,通过“e推客”平台直连银行,推荐贷款283笔、金额1.42亿元,覆盖全县84%的行政村。

为破解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难题,农业银行将服务下沉到田间地头。每个网点至少配备2名客户经理,每日进村入户对接需求,个人贷款余额突破7.78亿元,成了农民口中的“及时雨”。

农户贷款如春雨润田,精准滴灌,而农业银行打造的“兴农商城”则助力县内特色农产品“破土而出”。过渡期以来,全县11家企业、140余款特色农产品入驻商城,农业银行系统直接购买和帮助销售农副产品1.47亿元,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全链条保障”模式更让北代镇南平都村从昔日的“空壳村”摇身变为“富裕村”。2023年,农业银行联合保险公司、科技小院,为土地托管项目量身定制融资方案,通过流转2200亩土地建设“千亩产业园”,助力南平都村村集体增收超100万元。

“以前村里愁租金、愁技术,现在银行送钱上门,专家地头教技术,咱老百姓只管甩开膀子干!”农业银行总行派驻武强县南平都村第一书记靳相伟欣慰地笑道。

从产业崛起到文化生根,从教育破壁到实干惠民,农业银行正以精准帮扶的创新举措,扎实推进武强县乡村全面振兴。今年,武强县将继续向着“净菜进京”“高品质果蔬基地”的目标迈进。

生机盎然的“千亩油菜和红高粱产业园”前,农民一键操控喷灌系统作业,无人机在上空盘旋,乡村振兴的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作者: 王雅鸣 编辑: 耿玥

奋斗者笔记

11-15 11:41

中国少年说

10-14 17:53

新春走基层

01-15 14:38

新书打榜

中央新闻网站  专注青少年领域

版权所有:未来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7024435号-6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